中國粉體網訊 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是一種基于離散-堆積原理的數字化制造技術,通過計算機三維模型驅動,采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塑料、生物材料等逐層堆積,直接制造實體產品。融合了材料科學、機械工程、智能控制等多學科,是先進制造和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2025年高考結束,填報志愿成為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在眾多專業中,增材制造工程(專業代碼:080217T)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吸引越來越多學子的目光。
什么是增材制造工程專業?
增材制造工程專業設立于2021年,屬于普通高校本科機械類專業(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它旨在培養推動制造業創新的復合型技術人才,課程涵蓋材料工程基礎、3D建模技術、增材裝備與制造系統、激光加工技術等核心內容。該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學建模能力和動手實踐熱情,適合對智能制造、數字設計感興趣的學生。
截至2025年6月,全國共有23所高校開設增材制造工程本科專業,涵蓋985/211高校、地方本科及應用型院校:
頂尖梯隊(985/211高校):聚焦航空航天、軍工領域,科研實力雄厚。
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憑借院士級師資,主攻航天器件激光增材制造,引領行業技術前沿。
西北工業大學(陜西):服務于航空航天復雜構件精密成形,核心課程包括增材制造工藝與質量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依托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金屬增材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專注于航空航天高端構件3D打印技術。
特色院校:結合區域產業需求,發展獨特方向。
南昌航空大學(江西):依托航空制造業,培養材料設計與檢測工程師。
中北大學(山西):“兵工七子”之一,側重金屬增材制造工藝研究,服務于國防軍工裝備。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探索建筑3D打印技術,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聚焦汽車模具3D打印,與東風汽車等企業合作實訓。
應用型高校:側重實踐操作,服務地方經濟。
新鄉學院(河南):全國首家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院校(2021年),構建“材料-機械-電氣”交叉培養體系。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擁有原子擴散金屬3D打印系統,校企合作基地廣泛。
蚌埠學院(安徽)、成都工業學院(四川):注重設備操作與維護技能培養。
銅陵學院(安徽):與上海聯泰科技攜手共建產教基地,精準定位銅基材料增材制造技術。
其他院校包括蘭州工業學院(甘肅)、江蘇科技大學(江蘇)、西華大學(四川)、濟寧學院(山東)等。
區域分布顯示,華東地區(8所)為最大集群,與制造業基礎高度契合;中部(4所)和西北(4所)緊隨其后。此外,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頂尖高校雖未設獨立專業,但在機械、材料等領域的3D打印教學研究處于領先水平。考生還可選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智能制造工程(080213T)等相關專業。
增材制造專業學習內容
傳統制造方式如同“雕刻木頭”,通過切削、打磨等方式將原材料變為成品;而3D打印則類似“擠奶油”,通過逐層堆疊材料直接構建物體。這種增材制造方式極大地減少了材料浪費,同時賦予了產品更復雜的幾何形態和更高的設計自由度。
專業課程強調交叉學科融合和實踐導向,核心包括材料成型原理、三維測量與逆向工程、3D打印技術與工藝、結構拓撲優化設計等。學生不僅要學習3D建模、材料科學和智能制造設備的操作,還需要具備跨學科的創新思維。從金屬粉末、塑料顆粒到生物材料,未來的工程師們需要像烘焙師精心挑選原料一樣,選擇合適的材料,為航空航天零件、醫療植入物甚至個性化食品等領域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行業薪資與就業前景
增材制造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達1588億元,中國市場營收超500億元,同比增長25%;預計2027年將突破千億元,屆時人才缺口或達10至20萬人。薪資水平方面,根據3D打印資源庫發布的《2024年3D打印薪資調查報告》,行業平均月薪為9150元。其中:月薪8000~15000元占比33.17%,超過15000元占比24.52%,明顯高于傳統制造業。
就業方向多元,覆蓋多個領域。企業重點看重3D建模能力(如CAD、SolidWorks)、主流打印技術(FDM、SLA、SLS)掌握,以及對材料(樹脂、金屬粉末)性能的了解。目前增材制造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醫療健康、航空航天、消費電子(3D打印鈦金屬手機中框、折疊屏手機鉸鏈)、建筑及教育等。
增材制造作為“朝陽行業”,正引領制造業的未來。區域集群效應明顯,課程體系不斷優化,交叉學科成為新增長點。對2025高考生而言,這一專業適合動手能力強、熱愛技術的同學,代表著一個就業空間廣闊、薪資可觀的新興選擇。
參考來源:
中研網、3D打印資源庫、西安萬象三維公眾號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留白)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