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4月1日,“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隨著人類對月球長期駐留的探索邁向實質性階段,中國探月工程再傳突破性進展:計劃于2028年發射的嫦娥八號探測器,將攜帶全球首臺“月壤打磚機”登陸月球南極,首次開展月壤3D打印制磚試驗,為構建永久性月球基地奠定關鍵技術基礎。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標志著中國深空探測從“資源采集”向“原位利用”的跨越,更在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中率先開辟了“就地取材”的工程化路徑。
月壤變磚:從“太空沙”到“建筑基元”的技術突破
嫦娥八號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將以月球表面廣泛分布的月壤(月球風化層)為原材料,借助太陽能聚焦技術與3D打印工藝實現月面原位制磚:首先通過特殊裝置將太陽能聚焦至1400-1500℃高溫,經光纖傳輸至“月壤打磚機”,在強光照射下使月壤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約48%)、氧化鋁(約17%)等礦物成分熔融;繼而采用微波燒結與真空熱壓技術,通過3D打印設備對熔融材料進行層層堆疊成型,最終制得抗壓強度達100兆帕的“月壤磚”——該強度指標超過普通紅磚3倍,可滿足月球基地抵御極端溫差、宇宙輻射及微隕石沖擊的嚴苛需求。
月球科研站需要能夠適應月球極端的環境條件,包括微重力、強輻射、極端溫度(日間平均溫度107°C,夜間平均溫度-153°C)以及微流星體撞擊等危險因素。建筑結構也需要具備良好的隔熱和散熱性能,應對溫差變化。采用3D打印技術可避免航天員長時間太空作業,降低其暴露在宇宙輻射和微流星體撞擊風險下的幾率,同時也可通過打印防護設施等增強基地的安全性。
值得關注的是,這批磚塊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筑智慧中的榫卯結構設計,無需粘合劑即可實現模塊化拼接,不僅簡化了地外環境下的施工難度,更通過結構優化提升了建筑整體穩定性。
多維度驗證:從地面模擬到太空實測的全鏈條攻關
為確保月壤磚技術的可靠性,中國科研團隊開展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階段試驗:
地面模擬階段,選取成分接近月壤的東北長白山火山灰作為原材料,通過真空熱壓燒結工藝制成模擬磚塊,完成材料配方與工藝參數的初步驗證;
太空暴露試驗,2024年11月16日,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將首批模擬月壤磚送至天宮空間站外,開展為期三年的極端環境耐受性測試,重點評估宇宙射線、高低溫循環對材料性能的影響,相關數據將直接指導月球原位打印工藝的優化。
智能協作:機器人系統賦能月球“無人建造”
嫦娥八號搭載的“多功能月球表面作業機器人”(由香港科技大學等團隊聯合研發)將成為月面建造的核心執行者。該機器人具備三大核心能力:
1. 自主作業:通過AI導航系統識別復雜地形,自動完成月壤采集、磚塊打印及結構拼接,支持毫米級精度操作;
2. 能源互聯:作為“移動充電寶”為探測器提供電力支持,并通過高速數據鏈路實現多設備協同控制;
3. 環境適應:配備耐極端溫度的防護涂層與抗輻射電子元件,可在月面惡劣環境下持續作業超過500小時。
這種“設備自主化+任務智能化”的模式,不僅降低了載人作業風險,更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裝備的智能化水平上達到國際領先。
“基建狂魔”開啟月球基建新范式:從“地球搬運”到“月面制造”
相較于傳統方案中從地球運輸建材的高昂成本(預估單公斤材料運輸成本超過20萬美元),嫦娥八號的“原位制造”模式將使月球基地建設成本降低90%以上。這種顛覆性變革不僅適用于月球,更為火星基地、小行星采礦站等深空設施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國際同行對此高度關注:歐洲航天局雖曾提出月壤覆蓋充氣框架的概念,但中國首次將3D打印制磚技術推進到工程驗證階段,成為地外原位建造領域的“破冰者”。
當前,中國探月工程已從“繞、落、回”的無人探測階段,正式轉入“建、用、駐”的載人探索新階段。嫦娥八號的“造磚”任務,正是探月工程四期“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的先導性試驗——根據規劃,2026年嫦娥七號將前往月球南極進行探測,2028年嫦娥八號將攜帶“打磚機”在月球南極進行月壤打印制磚試驗,2030年前中國將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建成月球南極核心站區,2040年前將建成一個完善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再之后,將建設“應用型月球科研站”,形成一個多功能月球基地。
粉體技術賦能航天:從材料創新到工程實踐的深度融合
此次月壤制磚技術的突破,本質上是粉末冶金與增材制造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深度應用。月壤顆粒的精細處理、高溫燒結過程中的相變成控制、3D打印層間結合強度優化等關鍵環節,均依賴于粉體材料科學的長期積累。中國在金屬粉體、陶瓷粉體領域的技術儲備,為月面原位建造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全球粉末冶金行業打開了“地外應用”的想象空間。
隨著嫦娥八號任務進入倒計時,人類首次在地球以外天體實現“自造建材、自建基地”的夢想正逐步照進現實。這項融合了材料科學、智能裝備與航天工程的創新實踐,不僅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里程碑,更將為全人類的深空探索提供“中國方案”,推動月球從“探測目標”轉化為“生存空間”,邁出人類邁向宇宙文明的關鍵一步。
參考來源:
央視網、央視新聞、空天逐夢視頻號
面對面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留白)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