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秘書長王菊在2023SPW上海鉑金周暨中國鉑族金屬市場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并于會議期間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王菊認為,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或成為萬億級藍海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其中,鉑族金屬對氫能產業發展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王菊表示,鉑族金屬作為催化劑,被應用于PEM(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領域。到2030年,隨著PEM電解槽的部署,對鉑、銥等鉑族金屬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到2030年,隨著燃料電池汽車領域規模化的發展,對于鉑的需求增長潛力較大。
王菊表示,結合國際權威機構的判斷,預計到2030年全球對氫能產業鏈直接投資額有望超過3200億美元,對氫能需求量將超過1.1億噸以上。
對于氫能產業的發展,王菊認為,上游制氫是氫能產業的源頭,只有解決了氫來源的問題,產業才能得到持續地發展。目前,歐洲是綠氫投資的全球領跑者。在中游儲運環節,目前全球常用的是氣氫為主,工業化用的比較多的是液氫。在下游應用端,氫能在電力、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王菊介紹,目前制氫有多種不同路徑,比較成熟的是堿性電解槽。如果使用鉑金,堿性電解槽產量會大幅度提升。
在交通領域,王菊介紹,截至2022年底,全球主要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總保有量達到67488輛,同比增長36.1%。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加速,截至2022年底,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近1.3萬輛。
國際上,燃料電池商用車的商業化剛起步,歐美等國的燃料電池商用車發展規劃均為聚焦2030-2035年的長期規劃,重視發展重型卡車。
王菊介紹,豐田、現代等亞洲廠商,斯堪尼亞、沃爾沃、奔馳等歐洲廠商都在積極開展燃料電池商用車領域的研發與示范。其中,豐田將大力推動Mirai燃料電池發電裝置對外銷售,預計到2030年將對外銷售約10萬臺燃料電池,且多數為商用車。
“這代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會有大幅度地提高,成本會降低一半以上。”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平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