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2014年出版的《Nature》雜志上刊登了一篇題為“The Top 100 Papers – Nature explores the most-cited research of all time”的文章,其中一篇論文是關于碳納米管(CNT)的發現(排名第36位,被引用次數22899)。截止2018年1月,這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達到了45460次。
飯島澄男教授
碳納米管的發現者飯島澄男教授于1991年在《自然》雜志上宣布觀察到納米碳管,由此開拓出一維納米材料的全新研究領域,為推動納米科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那么,他是如何發現碳納米管的呢?
飯島澄男教授介紹說,要想發現納米級別的CNT,其前提是必須有電子顯微鏡。換句話就是說,除了從事電子顯微鏡相關工作的人之外,其他人是沒有發現CNT的機會的。在飯島澄男教授發現CNT以前,恰恰已經擁有20余年利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的經歷,因此具備了發現CNT的先決條件。
據飯島澄男教授講,他在這20余年的時間里所進行的大多數研究,都與CNT不無關系。例如,在讀研究生期間,飯島澄男教授曾經發現了直徑100nm左右的長絲狀銀結晶 “晶須(Whisker)”。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明確了晶須生長的成因在于雙晶的產生。所以當20年后飯島澄男教授遇到CNT時,立馬想起了銀須晶,也因此得以在短時間內搞清楚了CNT的結晶構造。
(來源:網絡)
雖然飯島澄男教授發現CNT的事實廣為人知,但是對于飯島澄男教授做過的有關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HRTEM)法的先導性工作,人們卻知之甚少,這令飯島澄男教授多少有些遺憾。據飯島澄男教授的介紹,應用HRTEM法,可以對氧化物結晶、礦物、半導體材料等各類材料進行調查研究,這其中也包括碳材料。
談到具體的發現過程,飯島澄男教授講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位同事的實驗室里堆積如山的“碳棒”,然后使用電子顯微鏡對其頂端進行觀察研究,就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飯島澄男教授發現了CNT。由此,飯島澄男教授認為,縱觀科學史中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出于偶然,碳納米管的發現也是一種機緣巧合。然而在這種偶然的背后,一定有著必然,那就是研發一線的努力。
飯島澄男教授現任NEC特別主任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文化功勞者、日本學士院恩賜獎得主、文化勛章得主。日本學士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資料來源:
公眾號客觀日本:《就是這個日本人發現了單層碳納米管》.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