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盧秉恒,被稱為中國3D打印領域的“教父”。這位中國現實版“教父”頭發花白,個人風格離“酷”相去甚遠。出去講課也都是穿一件普通的白色襯衣,袖口挽至肘彎處,一副老花眼鏡擱在電腦旁。
盧秉恒,1945年出生于安徽亳州,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是中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著名科學家。長期致力于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開發了國際首創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機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光、電一體化快速制造設備和一系列快速模具制造的技術。在青島院士港從事3D打印精準醫療器械產業化應用、船艦、海洋工程。軌道交通等一系列修復增材制造設備研究。是3D打印領域最早的工程師院士,被業內譽為3D打印之父。
盧秉恒所研究的3D打印技術也叫增材制造技術或激光快速成型,原理是將計算機設計出的三維模型分解成若干層平面切片,然后把打印材料按切片圖形逐層 疊加,最終堆積成完整的物體。舉一個較為形象的例子:在成龍賀歲電影《十二生肖》中,JC國際盜寶集團展現了高科技技術:在盜取獸首時,他們用掃描手套把 獸首全方位掃了一遍,另一頭的顯示設備瞬間就將獸首的模子制造了出來—這就是3D打印技術。
兒時夢想,科技報國
盧秉恒介紹,我國3D打印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針對國際上的主流技術,我國都已開展研究,也開發出了自己的裝備—甚至領先國外10年研發出了個性化 匹配的鈦合金骨頭。在航空航天和醫療這兩個領域上的3D打印技術應用上,我國走在世界前列。“9月3日閱兵式的艦載機上都有使用國產3D打印技術!
目前,中國3D打印技術的主要缺陷在于產業鏈尚未形成、原創技術太少、產業化的應用規模遠遠不夠。盧秉恒舉例:“無論是做裝備的還是做服務的,目前3D技術應用的最大規模就是年產值1億元人民幣左右,而在國外的相關企業,一年的產值接近10億美元!
將科研成果轉為產業應用
作為3D打印領域的學術領頭人,盧秉恒本人一直在身體力行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在注冊資本為6000萬元人民幣的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盧秉恒任董事長;在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的蘇州秉創科技有限公司,盧秉恒任法人代表。
“這兩種不同的身份區別還是很大的。作為一名學科帶頭人,要創新、對論文有要求、拿國家課題;作為一家公司的董事長,首先要讓這個公司經營下去,有一定的盈利、發展得好—這兩者的目標完全不同!北R秉恒這樣解釋兩種身份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