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海岸鴻蒙標準物質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已認證
北京海岸鴻蒙標準物質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已認證
2025 年 6 月 27 日,由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主辦、合肥鴻蒙標準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三期注射劑檢測技術法規、方法與實踐培訓班」在合肥圓滿收官。本次培訓以「法規權威 + 企業實戰」雙引擎驅動,集結 12 位來自藥檢機構、制藥企業、儀器廠商的頂尖專家,通過為期兩天的深度教學與實戰互動,為百余名行業學員搭建注射劑質量控制的前沿技術交流平臺,以專業力量筑牢藥品安全防線。
一、雙軌賦能:權威解讀與實戰破局深度融合
(一)藥檢專家領銜法規與技術標準解碼
胡昌勤教授(國家藥典委員會執行委員):聚焦化學藥品注射劑質量標準,解析 ICH Q4B 國際協調關鍵要點。
孫會敏研究員(中檢院原首席專家)系統闡釋藥包材相容性標準,破解注射劑安全性設計核心難點。
陳洪博士(千金藥業研究院院長)以 QbD 理念為框架,深度剖析 ICH Q14/Q2 指南,重構分析方法開發邏輯。
高華教授(中檢院原藥理室主任)針對鱟試劑資源短缺問題,提出細菌內毒素檢查替代技術方案。
楊永健博士(上海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原首席專家)創新解讀 ICH Q3D 元素雜質風險評估,推出本土化實施方案。
申蘭慧主任(無錫市藥檢中心化藥檢驗科主任)結合 20 年技術積累,詳解無菌制劑質量研究指導原則與關鍵風險控制項。
(二)企業實戰專家破解產業化痛點
竇曉亮博士(北京海岸鴻蒙)以概率視角解析《藥品中可見異物風險防控》,分享標準品應用與生產線質控方案。
趙琳娜博士(奧博星生物)揭示皮膚微生物對注射劑無菌保證的影響,推出 GMP 環境微生物快檢技術。
趙海山總裁(天津天大天發)現場演示細菌內毒素凝膠法自動化系統,展示全自動凝膠分析儀操作流程。
莫水晶教授(湛江博康海洋生物)突破鱟試劑技術瓶頸,分享《鱟資源可持續養殖與試劑研發》成果。
夏嘉蓓經理(浙江泰林生物)解讀《AI 驅動的快速微生物檢測(RMM)在無菌藥品中的應用》,解析智能檢測技術法規進展。
文亞麗主任(天津天和分析儀器)從一線應用場景出發,詳解《2025 版中國藥典注射劑不溶性微粒檢查要求》及解決方案。
二、實戰交鋒:可見異物檢測挑戰賽淬煉專業技能
培訓特設「火眼金睛挑戰賽」,將藥典理論轉化為實操能力:
01四級難度闖關
設置240μm→160μm→100μm→50μm(極限)四檔微粒樣品,挑戰人眼分辨極限;
02極速判定考核
學員在專業傘棚燈下 20 秒內觀察搖晃樣品,精準鎖定含微粒目標瓶;
03技術尖兵涌現
所有挑戰者中,一半的學員成功識別 100μm 微粒斬獲 80 元獎勵,更有「顯微鏡級」選手突破 50μm 識別大關。
“現場學員以生活案例具象化解讀微粒標準:「50 微米約為 0.09mm 紙張厚度的一半」「接近頭發絲直徑」「相當于手指搓紙表面掉落的紙屑大小」。來自生產線的一線反饋更揭示常見異物類型:「纖維」「絮狀物」等,凸顯燈檢員 5.0 視力標準的嚴苛性。”
三、行業價值:構建全產業鏈質量防控生態
培訓班以三大使命賦能產業升級:
1. 法規精準銜接:深度解讀 2025 版藥典新規與 ICH Q4B 本土化路徑,掃清企業合規盲區;
2. 技術創新突破:推廣 AI 微生物快檢、內毒素自動化分析、不溶性微粒智能檢測等前沿方案;
3. 生態協同共建:聯動藥企、檢測機構、儀器廠商,搭建全產業鏈質量控制對話平臺。
結業學員獲頒 16 學時專業培訓證書,助力企業構建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注射劑質控體系。
四、未來展望:以專業匠心守護生命質量
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表示,將持續深化「法規 + 實踐」雙軌培訓模式,推動檢測技術從「合規達標」向「精益精準」升級。正如互動環節主持人所言:「今日淬煉的火眼金睛,必將鑄就明日高品質注射劑的安全基石 —— 我們為質量而戰!」
本次培訓不僅是技術與法規的知識盛宴,更成為行業協同提升藥品質量的重要里程碑,為守護公眾用藥安全注入持續動能。
最新動態
更多
虛擬號將在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