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 科 學 技術(Nano一ST)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誕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1],其基本涵義是在納米尺寸(10-9——10-7m)范圍內認識和改造自然,通過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創制新的物質。納米材料和技術是納米科技領域最富有活力、內容極為豐富的學科。納米材料的基本單元可分為3類:零維、一維和二維。納米顆粒屬于零維納米材料,通常指顆粒尺寸為納米量級的超細微粒,其尺度大于原子團簇,小于通常的微粉,一般在1一l0nm之間。納米顆粒具有量子尺寸效應、小尺寸效應、表面效應和宏觀量子效應等,因而呈現出許多特有的性質。在物理、化工、醫藥及新材料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當顆粒尺寸進入到納米級時,顆粒尺寸與光波波長、德布羅意波長以及超導態的相干長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當或更小,晶體的周期性的邊界條件將被破壞,非晶態納米顆粒的表面附近原子密度減小,導致小尺寸效應。由于納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所占比例增大,原子配位不足,使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很容易與其他原子結合,從而引起納米粒子表面原子輸運和構型的變化,帶來許多新的物理化學現象。比如,納米粒子的吸附性比相同材質的大塊材料更強。另外,納米粒子的表面活性使得他們很容易團聚在一起,從而形成帶有若干弱連接界面的尺寸較大的團聚體。這些基本的物理、化學性質在納米顆粒改性膠粘劑的研究和試驗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