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他是我國有色金屬冶金、化工冶金專家,“礦漿電解新技術”的開拓者;他長期從事有色金屬冶金、化工冶金的研究與開發,始終奮戰在礦冶科研一線;他始終心系著礦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邱定蕃院士。
拒絕誘惑,為國奉獻
1941年10月,邱定蕃出生于香港,沒多久日軍轟炸香港,父母帶著剛剛滿月的他和兩個哥哥歷經磨難,死里逃生,回到了父親的故鄉——江西省廣昌縣貫橋村。196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江西工學院(現南昌大學)化工系,同年進入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工作。
1989年邱定蕃通過國家留學考試赴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學習和研究,并擔任該校研究生副導師。留學結束后,他并沒有留戀加拿大優越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工作條件,而是謝絕了導師的邀請,毅然決定回到祖國,并決心為祖國發展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1985-2002年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主管科研副院長、博導,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部副主任、常委,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
“我是喝著旴江水長大的,是家鄉的山水養育了我,我記得當年離開故鄉時鄉親們送我上路時的情景,我銘記著那深情的囑托,所以我愿為故鄉的發展盡一份心力。”邱定蕃院士回憶道。
“礦漿電解新技術"開拓者
邱定蕃是知名的有色金屬冶金、化工冶金專家,“礦漿電解新技術"開拓者。礦漿電解技術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澳大利亞,但多年來由于對礦漿電解浸出機理的研究很不深入,在礦漿電解設備的大型化過程中出現了諸多難以克服的工程問題。邱定蕃院士自1978年就和澳大利亞同步開展了礦漿電解的研究,他設計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方形礦漿電解槽,使礦漿電解槽的結構大為簡化,為礦漿電解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他長期從事有色金屬冶金、化工冶金的研究與開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邱定蕃率領團隊成功研發沸騰焙燒-萃取分離鎳、鈷、銅技術,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工業化;他主持研究的加壓浸出分離與提取銅鎳鈷的方法,是我國鎳鈷工業的重要進展;研究發明的礦漿電解新技術,實現了金屬的一步提取,節能明顯;他是我國較早提出“資源循環”并從事學術和工程研究的學者之一,主持和參與了許多工程院咨詢戰略研究項目,在有色金屬資源循環方面具有較深造詣。研究成果先后榮獲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勵17項,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二)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2004年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2006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邱定蕃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編4部,培養博士生10余名。
邱院士為人治學低調謙和,在采訪中一再強調:“許多獲獎項目不是我一個人在努力,而是上百人在工作,我只是作為一個代表。”
心系礦冶,勇往直前
邱定蕃院士始終心系礦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雖耄耋之年卻永葆創新初心,實在奮斗在礦業科技一線,為礦業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曾參與多項國家重大項目的論證和研究工作,其中大部分課題都與礦冶可持續有關。比如中國工程院重點課題“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我國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和“東北地區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2002年,邱院士較早在中國國內提出“加快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的建議,并主持了中國工程院“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我國有色稀有金屬材料的現狀及發展戰略”、“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工礦組)”和“有色金屬工業CO2排放、評估和對策研究”等課題。
對于邱院士來說,礦冶研究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堅守,和一份助力國家發展建設的熱忱。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耀)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