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省委書記袁純清在朔州調研時,對中煤平朔循環經濟發展成果及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條產業鏈串起循環工業
走近平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們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堅持走資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在煤炭主業上做強,走現代化、規模化道路;堅持在產業結構上做優,走綜合高效、多元化道路;堅持在發展模式上做新,走循環經濟道路。
走近平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發展循環經濟的現代化路徑:建設大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打造以煤炭開采為基礎,以煤矸石及煤系伴生礦物綜合利用為重點的 “煤矸石—電—鋁—建材工業產業鏈”,使鏈上每一種上游產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產業的原材料,實現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產資源—產品”的循環發展。
所以,讓平朔人最為驕傲的不是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產能的增加,而是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取得的驕人業績:資源回收率達到了93%,居全國同行之首!
生產低硫分高熱值的優質煤是中煤平朔提升市場競爭力、支持低碳運行的不懈追求和發展支柱。“煤質管理部、各生產礦和洗選廠要加強溝通、搞升管控,提高煤質。”中煤集團總經理助理、中煤平朔公司總經理伊茂森幾乎在每日的晨調度會上都要反復強調這樣的話題。
言必行,行必果。他們對礦區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細采精配。從煤炭開采到洗選都嚴格按照科學的路徑,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及生產工藝。他們生產的原煤全部通過封閉的輸煤皮帶運到自己的五大選煤廠通過高科技篩選成不同檔次的商品煤,外運銷售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客戶吃上“煤炭精糧”。建礦以來,中煤平朔已生產外運5億多噸商品煤,以實際行動支持了全國乃至全球的低碳發展。
實施產業轉型、開發潔凈新能源,是中煤平朔處理煤炭伴生物、最大化利用資源的大動作、大手筆,也是其打造循環工業產業鏈最為關鍵的一環。過去,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選煤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煤矸石只能當廢物排棄,不僅擠占了大量的土地,還排放出有害氣體,污染環境。近幾年,中煤平朔通過大力實施煤電聯營戰略,先后與山西國際電力公司、中電投、國電集團華北電力公司合作建設和正在建設一批坑口煤矸石電廠,盡力將劣質煤和大量煤矸石就地轉化為電力能源,變輸煤為輸電。據測算,2010年─2015年,中煤平朔將實現裝機容量1240MW─4180MW,每年可消化煤矸石、泥煤和劣質煤600─2000多萬噸,占這些產品總量的70%左右,形成600萬千瓦的裝機能力。這種煤電一體化的生產格局,不僅有效地減少了排放和污染,降低了環境治理成本,而且開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而對于矸石電廠發電時產生的灰渣,他們又通過發展粉煤灰產業實現了變廢為寶。目前已從矸石電廠所產生的粉煤灰中成功研發提煉出氧化鋁、白炭黑、輕質碳酸鈣等多個產品,中試效果明顯,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2項國內專利、1項國際專利。該項目一期投資19.8億元,年處理粉煤灰75萬噸,形成20萬噸白炭黑、20萬噸氧化鋁生產能力,同時配套石灰石礦石和高標號水泥項目。今年投入大規模生產后,必將呈現出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針對選煤廠煤泥外排現象,中煤平朔與廠家合作,開發了國內首臺專用于回收煤泥的加壓過濾機,既解決了煤泥污染環境的問題,每年又能多回收煤泥約600萬噸,填補了國內在煤泥回收利用方面的技術與設備空白。
他們還實施煤化工產業技術改造,在已建成年產合成氨3萬噸、多孔硝銨5萬噸生產線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擴能改造后,形成了年產合成氨10萬噸、稀硝酸16萬噸、多孔硝酸銨20萬噸的規模,產品不僅滿足了平朔礦區生產所需,同時還輻射到了周邊地區。
一條產業鏈串起循環工業
走近平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們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堅持走資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在煤炭主業上做強,走現代化、規模化道路;堅持在產業結構上做優,走綜合高效、多元化道路;堅持在發展模式上做新,走循環經濟道路。
走近平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發展循環經濟的現代化路徑:建設大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打造以煤炭開采為基礎,以煤矸石及煤系伴生礦物綜合利用為重點的 “煤矸石—電—鋁—建材工業產業鏈”,使鏈上每一種上游產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產業的原材料,實現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產資源—產品”的循環發展。
所以,讓平朔人最為驕傲的不是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產能的增加,而是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取得的驕人業績:資源回收率達到了93%,居全國同行之首!
生產低硫分高熱值的優質煤是中煤平朔提升市場競爭力、支持低碳運行的不懈追求和發展支柱。“煤質管理部、各生產礦和洗選廠要加強溝通、搞升管控,提高煤質。”中煤集團總經理助理、中煤平朔公司總經理伊茂森幾乎在每日的晨調度會上都要反復強調這樣的話題。
言必行,行必果。他們對礦區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細采精配。從煤炭開采到洗選都嚴格按照科學的路徑,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及生產工藝。他們生產的原煤全部通過封閉的輸煤皮帶運到自己的五大選煤廠通過高科技篩選成不同檔次的商品煤,外運銷售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客戶吃上“煤炭精糧”。建礦以來,中煤平朔已生產外運5億多噸商品煤,以實際行動支持了全國乃至全球的低碳發展。
實施產業轉型、開發潔凈新能源,是中煤平朔處理煤炭伴生物、最大化利用資源的大動作、大手筆,也是其打造循環工業產業鏈最為關鍵的一環。過去,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選煤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煤矸石只能當廢物排棄,不僅擠占了大量的土地,還排放出有害氣體,污染環境。近幾年,中煤平朔通過大力實施煤電聯營戰略,先后與山西國際電力公司、中電投、國電集團華北電力公司合作建設和正在建設一批坑口煤矸石電廠,盡力將劣質煤和大量煤矸石就地轉化為電力能源,變輸煤為輸電。據測算,2010年─2015年,中煤平朔將實現裝機容量1240MW─4180MW,每年可消化煤矸石、泥煤和劣質煤600─2000多萬噸,占這些產品總量的70%左右,形成600萬千瓦的裝機能力。這種煤電一體化的生產格局,不僅有效地減少了排放和污染,降低了環境治理成本,而且開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而對于矸石電廠發電時產生的灰渣,他們又通過發展粉煤灰產業實現了變廢為寶。目前已從矸石電廠所產生的粉煤灰中成功研發提煉出氧化鋁、白炭黑、輕質碳酸鈣等多個產品,中試效果明顯,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2項國內專利、1項國際專利。該項目一期投資19.8億元,年處理粉煤灰75萬噸,形成20萬噸白炭黑、20萬噸氧化鋁生產能力,同時配套石灰石礦石和高標號水泥項目。今年投入大規模生產后,必將呈現出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針對選煤廠煤泥外排現象,中煤平朔與廠家合作,開發了國內首臺專用于回收煤泥的加壓過濾機,既解決了煤泥污染環境的問題,每年又能多回收煤泥約600萬噸,填補了國內在煤泥回收利用方面的技術與設備空白。
他們還實施煤化工產業技術改造,在已建成年產合成氨3萬噸、多孔硝銨5萬噸生產線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擴能改造后,形成了年產合成氨10萬噸、稀硝酸16萬噸、多孔硝酸銨20萬噸的規模,產品不僅滿足了平朔礦區生產所需,同時還輻射到了周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