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 證:工商信息已核實
訪問量:1412166

上海胤煌科技有限公司-傘棚燈、不溶性微粒 1668503684 點擊452次
流式成像粒度儀-蛋白類制劑顆粒粒度檢測解決方案
在生物藥的蛋白類制劑研究領域中,顆粒污染物或者外來顆粒的引入造成的制劑安全問題普遍受到重視,然而,由于此類制劑的一些特殊性質,如何區分此類制劑中外來顆粒成為一項難題。蛋白類制劑顆粒粒度檢測推薦使用胤煌科技YH-FIPS系列流式成像粒度儀產品??梢杂昧黧w成像的方式,加上人工智能顆粒分類,來區分顆粒的大小、濃度、數量等。該設備同時滿足USP1787和USP1788藥典要求,為藥品研發帶來質量保證。
本文主要說明顆粒的特性以及蛋白制劑中顆粒的顆粒檢測可能的影響因素:
1、特定的單個顆粒屬性
在蛋白制劑中,某些特定的顆粒特性是很難確定的,每一個顆粒可能都具有不同且單獨的屬性,比如說折射率及顆粒密度等,這些因素使得采用傳統的光學方法(光散射法、光阻法、激光衍射法)對此類制劑進行粒度檢測會形成一些誤差結果。
2、蛋白質懸浮液的組成和性質
蛋白質懸浮液具有高度異質性可多分散性,其粒度分布可從納米級延伸到微米級,由于這些復雜結構包含多種聚集途徑,因此可能包含無數的單體、締合物以及聚集體,最終造成其物理或者化學性質的變化。
另外,當懸浮液中的“大顆?!陛^多時,“小顆?!钡臋z測是相較困難的,因為“大顆?!毙盘柕寞B加會使得“小顆?!钡臋z測信號變得十分微弱,使得最終結果造成偏差,這一現象在使用動態光散射技術進行粒度檢測時更為明顯。
3、蛋白制劑與藥包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加
蛋白質表面表現出帶電或親疏水的界面。這導致與不同種類的包裝材料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加,例如玻璃注射器、不銹鋼等形成可浸出物,導致蛋白的聚集。出于這個原因,還必須識別和區分蛋白質懸浮液中源自這種接觸材料的外在顆粒。硅油即為一個典型的例子,硅油對于優化的注射器性能力學是必要的。幾項研究調查了硅油在蛋白質制劑中的影響,例如聚集引發風險和免疫原性風險[1-2]。硅油滴的鑒定、區分和表征十分重要。
4、缺乏統一的校準標準定義蛋白質的粒度
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標準品采用聚苯乙烯或二氧化硅的球形顆粒。然而,這些顆粒的物理化學性質,特別是折射率,與所研究的蛋白質顆粒的折射率有很大不同。為了數據更可靠,這些技術需要校準標準顆粒,其性質應更接近目標蛋白質的特性。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使用了各種方法,例如,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Ripple等人使用了乙烯四氟乙烯(ETFE)顆粒[3-4]來模擬。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交聯蛋白質來形成指定大小的顆粒,例如Micromod Partikeltechnologie產生的白蛋白(例如BSA)顆粒[5]。折射率的匹配特性遠非唯一的問題。對于分析數據評估,大多數計算假設球形顆粒;但是樣品顆粒有復雜多樣的形狀。因此,制定普遍適用的校準標準仍然很困難。
流式成像粒度儀-蛋白類制劑顆粒粒度檢測解決方案
YH-FIPS系列流式成像粒度儀產品介紹
技術優勢:
√ 寬廣的檢測范圍(0.2 μm-3 mm)、檢測濃度可高達1*107個/mL;
√ 專業遠心變倍鏡頭,兼容不同類型粒子測試,杜絕形貌畸變;
√ 引入FIPS超分辨算法及AI智能算法等多種算法,確保數據準確性;
√ 數據同時給出粒子形貌、尺寸分布等信息,以達到最“真”統計;
√ 符合21 CFR part 11及GMP對數據完整性的要求。
微流成像顆粒分析系統檢測原理圖
樣品在流動過程中可以被相機實時拍攝,記錄到樣品中的所有的顆粒,最終得到樣品的粒徑分布信息和圖片信息。
所有的顆粒、液滴和氣泡都可以被捕捉到測量系統中,而圖像信息可以根據形態學和圖像強度參數及顆粒大小進行分類,該分類可以用于確定不同顆粒類型的相對比例,樣品在流動過程中被實施拍攝,足量的粒子信息被采集之后,樣品的測試結果就具有代表性和統計學意義。
胤煌科技(YinHuang Technology)是一家專注于為醫藥、半導體及化工材料等行業提供檢測分析設備及技術服務的高科技公司,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全面、準確的檢測分析和解決方案。主營產品包括不溶性微粒分析儀,可見異物檢查分析儀,原液粒度及Zeta電位分析儀,CHDF高精度納米粒度儀,高分辨納米粒度儀,溶液顏色測定儀,澄清度測定儀等,公司自主研發的YH-MIP系列顯微計數法不溶性微粒儀、YH-FIPS系列流式動態圖像法粒度儀,YH-FIPS系列微流成像顆粒分析儀已經在生物醫藥、半導體及材料化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1] Chisholm C.F., Nguyen B.H., Soucie K.R., Torres R.M., Carpenter J.F., Randolph T.W. In Vivo Analysis of the Potency of Silicone Oil Microdroplets as Immunological Adjuvants in Protein Formulations.J. Pharm. Sci.2015;104:3681–3690. doi:10.1002/jps.24573.
[2] Liu L., Ammar D.A., Ross L.A., Mandava N., Kahook M.Y., Carpenter J.F. Silicone oil microdroplets and protein aggregates in repackaged bevacizumab and ranibizumab: Effects of long-term storage and product mishandling.Investig. Ophthalmol. Vis. Sci.2011;52:1023–1034. doi:10.1167/iovs.10-6431.
[3]Ripple D.C., Dimitrova M.N. Protein particle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 not know.J. Pharm. Sci.2012;101:3568–3579. doi:10.1002/jps.23242.
[4]Ripple D.C., Montgomery C.B., Hu Z. An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of sizing and counting of subvisible particles mimicking protein aggregates.J. Pharm. Sci.2015;104:666–677. doi:10.1002/jps.24287.
[5]Karow A.R., G?tzl J., Garidel P. Resolving power of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for protein and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Pharm. Dev. Technol.2015;20:84–89. doi:10.3109/10837450.2014.9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