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思路決定出路。本以農業為主的偏僻小鎮本溪市南芬區思山嶺鄉,今年上半年破天荒地引進了十多億元資金,上馬了11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有人說,這是南芬區的“一黑二白”資源開發又成了“香餑餑”。然而,此話只說出了表面現象,其實質是區里在資源利用上轉變了打法。他們以“省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為契機,變浪費資源為珍惜資源,變亂挖濫采為科學開采,變出賣礦產原料為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提高附加值。“一黑二白”礦業的升級換代,不僅使當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變成了滾滾財源,也使這里成為資金爭相流入的洼地,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把好采礦第一關
南芬區因礦而生、因礦而興。這里除了有以全國最大的南芬露天鐵礦為代表的“黑色礦產”外,還有以方解石、硅石為主的“白色礦產”。“一黑二白”產業,一直是南芬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和主要增長點。
按理說,靠礦吃礦,資源型經濟結構也沒什么不對,關鍵是怎么個吃法。以往,這里曾貫徹過“有水快流”的方針,圍著大礦開小礦,把采礦當成當地發展致富的途徑。一時間,滿山遍野是礦洞,小選場、小礦山星羅棋布,不僅污染了青山綠水,也浪費了許多優質資源。2006年,省里確定這里為“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不僅給他們送來了多項優惠政策,也同時送來了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利用礦產資源的新思路。
他們首先從源頭抓起,把好采礦第一關。區里成立了礦山整頓領導小組,大刀闊斧地關閉了幾十座不具備生產條件的小礦山。由于放山減少,斷了原料來源,一批小選礦、小碎礦便自消自滅了。過去在新礦建設上多是“削礦適投”,看投資規模,礦源或切塊或打?,以適應投資者的需求,結果把礦產資源搞得零零碎碎。如今,他們變得聰明起來,不再迎合投資者,而是根據礦產實際,選擇最適合的投資伙伴。為此區里設定了“三不上”的采礦門檻:投資額低于500萬元的項目不上;只簡單出賣礦石原材料的項目不上;不搞環保“三同時”的項目不上。高門檻只會擋住低水平的投機者,反而給高水平的科學開發騰出了空間。太平山下原有40多家方解石小礦和加工點。區里先是引進沈陽客商投資5500萬元建起了方解石深加工企業,接著又引進福建客商投資1億元上馬了方解石和花崗巖開采及深加工項目,使原有的40多家小作坊再無容身之地,自消自滅。目前,南芬區已有規模以上方解石生產加工企業6家。思山嶺后塔鐵礦由于儲量大、品位高,早被礦販子們所惦記。可去年區里引進中國鋼鐵行業十強之一的北京建龍公司,投資5億元開采這座富礦,投產后將成為本溪最大的地方鐵礦。至于那些礦販子們,只有望梅止渴的份了。
精深加工求效益
也許是大自然的特別青睞,南芬區不僅擁有儲量豐富的“一黑二白”資源,而且“一黑”還是低磷低硫的“人參鐵”,“二白”也是同類礦產中的精品。手握這兩樣寶貝,南芬人自不會再做糊涂事,不再簡單出賣礦石礦粉了,他們把目光瞄準了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去年,南芬區出臺禁令:年產的60萬噸鐵精粉,一噸也不能上站臺拉走,全部要用于精深加工。“二白”之一的方解石,是化工、造紙、PVC管件、化妝品等生產所需的原料,用途非常廣泛。區里聘請清華、北大的專家教授,專門研究方解石的開發和利用。百興新材料公司僅開發出3500目以上的重質碳酸鈣超微細粉,年產20萬噸,就可獲利6000萬元。他們正與臺灣客商洽談合作,項目是無木漿造紙。另“一白”產業硅石,南芬區的儲量可達幾十億噸。硅石通常應用于生產玻璃,可南芬的硅石純度高、含鐵少,用于生產玻璃真有點“大材小用”了,可廣泛用于陶瓷煉制、高硅晶片和玻璃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區里專門規劃出硅石加工園區,第一個入園的是投資12億元的浮法玻璃生產項目。
廢棄資源“再過篩”
按現在的打法,南芬區礦產利用的廢棄物出現了越來越少的趨勢,但歷史上遺留的渣山粉海卻依舊很多,僅南芬露天鐵礦尾礦壩就占地3000余畝,總量達十幾億噸。南芬區并沒完全把它當成包袱,同時還視其為財富,大搞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
由于受技術和生產條件限制,早期對鐵礦石的利用有“挑肥撿瘦”的、有“吃不干榨不凈”的。渣山粉海中的確存在著很多可再利用的物質。落戶南芬區的宏達公司采用世界最先進的重選和磁選相結合的工藝,對廢棄的紅尾礦重新“過篩子”,奇跡般地從中選出優質鐵精粉。該企業每年處理廢渣粉50余萬噸,實現利稅上千萬元。去年,企業又完成了投資5000萬元的二期工程,形成了由廢礦粉到鑄件的產業鏈條。此外,南芬區目前還建立起了以廢棄物為原料的滲水磚廠、硅酸鹽水泥廠、微晶玻璃廠、輪胎翻新廠等企業,昔日很多無人問津的礦產廢棄物,如今成了企業增效、地區發展的“香餑餑”。
把好采礦第一關
南芬區因礦而生、因礦而興。這里除了有以全國最大的南芬露天鐵礦為代表的“黑色礦產”外,還有以方解石、硅石為主的“白色礦產”。“一黑二白”產業,一直是南芬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和主要增長點。
按理說,靠礦吃礦,資源型經濟結構也沒什么不對,關鍵是怎么個吃法。以往,這里曾貫徹過“有水快流”的方針,圍著大礦開小礦,把采礦當成當地發展致富的途徑。一時間,滿山遍野是礦洞,小選場、小礦山星羅棋布,不僅污染了青山綠水,也浪費了許多優質資源。2006年,省里確定這里為“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不僅給他們送來了多項優惠政策,也同時送來了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利用礦產資源的新思路。
他們首先從源頭抓起,把好采礦第一關。區里成立了礦山整頓領導小組,大刀闊斧地關閉了幾十座不具備生產條件的小礦山。由于放山減少,斷了原料來源,一批小選礦、小碎礦便自消自滅了。過去在新礦建設上多是“削礦適投”,看投資規模,礦源或切塊或打?,以適應投資者的需求,結果把礦產資源搞得零零碎碎。如今,他們變得聰明起來,不再迎合投資者,而是根據礦產實際,選擇最適合的投資伙伴。為此區里設定了“三不上”的采礦門檻:投資額低于500萬元的項目不上;只簡單出賣礦石原材料的項目不上;不搞環保“三同時”的項目不上。高門檻只會擋住低水平的投機者,反而給高水平的科學開發騰出了空間。太平山下原有40多家方解石小礦和加工點。區里先是引進沈陽客商投資5500萬元建起了方解石深加工企業,接著又引進福建客商投資1億元上馬了方解石和花崗巖開采及深加工項目,使原有的40多家小作坊再無容身之地,自消自滅。目前,南芬區已有規模以上方解石生產加工企業6家。思山嶺后塔鐵礦由于儲量大、品位高,早被礦販子們所惦記。可去年區里引進中國鋼鐵行業十強之一的北京建龍公司,投資5億元開采這座富礦,投產后將成為本溪最大的地方鐵礦。至于那些礦販子們,只有望梅止渴的份了。
精深加工求效益
也許是大自然的特別青睞,南芬區不僅擁有儲量豐富的“一黑二白”資源,而且“一黑”還是低磷低硫的“人參鐵”,“二白”也是同類礦產中的精品。手握這兩樣寶貝,南芬人自不會再做糊涂事,不再簡單出賣礦石礦粉了,他們把目光瞄準了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去年,南芬區出臺禁令:年產的60萬噸鐵精粉,一噸也不能上站臺拉走,全部要用于精深加工。“二白”之一的方解石,是化工、造紙、PVC管件、化妝品等生產所需的原料,用途非常廣泛。區里聘請清華、北大的專家教授,專門研究方解石的開發和利用。百興新材料公司僅開發出3500目以上的重質碳酸鈣超微細粉,年產20萬噸,就可獲利6000萬元。他們正與臺灣客商洽談合作,項目是無木漿造紙。另“一白”產業硅石,南芬區的儲量可達幾十億噸。硅石通常應用于生產玻璃,可南芬的硅石純度高、含鐵少,用于生產玻璃真有點“大材小用”了,可廣泛用于陶瓷煉制、高硅晶片和玻璃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區里專門規劃出硅石加工園區,第一個入園的是投資12億元的浮法玻璃生產項目。
廢棄資源“再過篩”
按現在的打法,南芬區礦產利用的廢棄物出現了越來越少的趨勢,但歷史上遺留的渣山粉海卻依舊很多,僅南芬露天鐵礦尾礦壩就占地3000余畝,總量達十幾億噸。南芬區并沒完全把它當成包袱,同時還視其為財富,大搞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
由于受技術和生產條件限制,早期對鐵礦石的利用有“挑肥撿瘦”的、有“吃不干榨不凈”的。渣山粉海中的確存在著很多可再利用的物質。落戶南芬區的宏達公司采用世界最先進的重選和磁選相結合的工藝,對廢棄的紅尾礦重新“過篩子”,奇跡般地從中選出優質鐵精粉。該企業每年處理廢渣粉50余萬噸,實現利稅上千萬元。去年,企業又完成了投資5000萬元的二期工程,形成了由廢礦粉到鑄件的產業鏈條。此外,南芬區目前還建立起了以廢棄物為原料的滲水磚廠、硅酸鹽水泥廠、微晶玻璃廠、輪胎翻新廠等企業,昔日很多無人問津的礦產廢棄物,如今成了企業增效、地區發展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