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年來,手機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各大廠商不僅在芯片、影像等技術領域不斷創新,制造工藝也成為了競爭焦點。在眾多創新工藝中,3D打印技術脫穎而出,正逐漸改變手機的制造格局。蘋果、小米、OPPO、榮耀等手機巨頭紛紛在產品中引入3D打印技術,引發行業關注。
手機廠商的3D打印實踐
2025年2月20日,OPPO發布全新一代折疊旗艦Find N5,其最大亮點是變薄,關鍵在于采用了“3D打印鈦合金天穹鉸鏈”。該鉸鏈主要由翼板和軸外中框構成,借助3D打印技術,實現了折疊厚度僅8.93毫米的極致輕薄機身,其中翼板最薄處達0.15毫米,挑戰了傳統CNC加工的極限。
此前,榮耀在2023年發布的Magic V2就已在折疊鉸鏈的軸蓋部分運用3D打印技術。蘋果自Apple Watch Series 9起,便將3D打印技術用于生產部分鈦金屬機構件。而據知名分析師郭明錤透露,小米預計在2025年底發布的小米16 Pro,將采用鉑力特3D打印的鈦金屬中框;iPhone高端機型(iPhone 17 Pro)也有計劃引入3D打印制造鈦金屬中框。
對比CNC工藝,3D打印優勢凸顯
手機廠商熱衷3D打印技術,主要源于其能有效解決傳統工藝面臨的“成本與性能”難題。傳統CNC加工在處理復雜結構時,材料利用率低、成本高昂,在加工鈦合金等昂貴且堅韌的材料時,問題更為突出,復雜結構實現困難且浪費嚴重。以榮耀Magic V2的鈦合金軸蓋為例,其材料成本約30元,但加工成本高達200-300元,是折疊屏結構件中最昂貴的模塊。3D打印則可幾乎零浪費地制造復雜部件,通過逐層堆積材料,一次性打印成型,材料利用率接近100%,精度和強度大幅提升,還能實現傳統方法難以做到的鏤空結構,有效減輕重量、提升散熱性能并優化整體產品體驗 。
對于消費者而言,3D打印技術為手機帶來的改變直觀且顯著。一方面,手機得以實現更輕薄的設計。在折疊屏手機領域,更薄更強的鉸鏈是發展方向,3D打印技術助力OPPO Find N5和榮耀Magic V2實現了極致輕薄,提升了用戶的握持體驗。另一方面,3D打印技術使手機中框可設計為擁有復雜鏤空結構和精準散熱微通道的“功能零件”,有效提升手機的散熱能力,確保AI與影像等耗能大戶能充分釋放性能潛力,為用戶帶來更流暢、穩定的使用體驗。
3D打印技術:挑戰與機遇并存
盡管3D打印技術前景廣闊,但在手機核心部件大規模生產中仍面臨諸多挑戰。設備投入成本高昂,規模化生產后尺寸精度的一致性難以保證,生產效率也有待提高。例如,2024年中郭明錤曾透露,Apple Watch部分由3D打印生產的機構件,仍需CNC后處理。不過,任何技術的發展都并非一蹴而就,正如蘋果當年將CNC工藝引入MacBook,突破重重困難后推動了行業變革。如今,3D打印技術也有望為手機乃至消費電子行業帶來新突破。
從市場數據來看,3D打印行業發展勢頭迅猛。預計2029年中國3D打印設備的市場規模將超1200億元,2024-2029年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9.5%,中國3D打印增長速度全球第一。在這一趨勢下,鉑力特等相關企業成為焦點。
作為中國金屬3D打印龍頭企業,鉑力特既是設備制造商,又是原材料供應商,還提供全套的技術服務支持,在產業鏈中占據獨特優勢。2020年鉑力特營收約4.12億元,到2021年增長至5.52億元,2022年進一步攀升至9.18億元,2023年實現營收12.32億元,2024年預計小幅增長。若初代折疊屏iPhone出貨量達2000萬部,且鉑力特在供應鏈中的占比為80%,預計2026-2027年該項目將為其貢獻約8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遠超其2024年約12億元的營收,有望實現業績大幅增長。
結語
隨著手機行業“輕薄化”浪潮來襲,三星Galaxy S25 Edge以5.84毫米的超薄機身引發關注,iPhone“Slim”和國產TOP手機巨頭也在布局輕薄旗艦。在手機“減重”進程中,鈦合金材料和3D打印工藝至關重要。未來,3D打印技術有望在手機各個部件得到更廣泛應用,如實現手機中框內部創新的散熱優化設計,以及圍繞更大CMOS影像模組的輕量化支撐結構等。
在3D打印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手機行業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蘋果、小米等廠商誰能率先在3D打印技術應用上取得更大突破,引領行業發展潮流,值得期待。而這場技術變革,也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創新、優質的產品,推動整個消費電子行業邁向新高度。
參考來源:
OPPO官網、鉑力特官網、東方財富網、南極熊3D打印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留白)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