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氫能汽車正成為新能源汽車的研究熱點,如何將制氫系統小型化、微型化并實現車載制氫,是解決氫燃料電池汽車特別是長途客運和貨運車輛續航里程的最佳途徑。
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溫、不怕氧化、耐酸堿腐蝕、硬度大、耐磨損等優點,部分陶瓷材料還是優良的催化劑載體。利用陶瓷來制作微陶瓷反應器,特別適合研究在高溫下的微反應,以及氣相催化反應等,用多孔陶瓷孔道內催化劑的負載和結構特征對甲醇、乙醇重整制氫就是個非常有潛力的應用。
中國粉體網將在鄭州舉辦“2021第四屆新型陶瓷技術與產業高峰論壇”。屆時,來自湖南大學的肖漢寧教授帶來題為《多孔陶瓷微反應器制備及其在重整制氫中的應用》的報告。肖漢寧教授將在報告中展示不同孔徑和孔結構碳化硅和氧化鋁陶瓷微反應器的制備技術,探討多孔陶瓷孔道內催化劑的負載量和結構特征對甲醇、乙醇重整制氫在不同溫度下的轉化效率和產氫量的影響,為大功率長續航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鑒于當前防控需要,原定于2021年8月13-14日在鄭州喆鵬酒店舉辦的“第四屆新型陶瓷技術與產業高峰論壇”將延期舉辦,計劃參會的單位可以聯系會務組,具體舉辦日期主辦方確定后將第一時間通知您!)
專家介紹:
肖漢寧,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陶瓷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1年在湖南大學獲博士學位,1994-1995留學日本,從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晉升為教授。現任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程陶瓷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工陶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等。《無機材料學報》、《硅酸鹽學報》、《功能材料》等雜志編委。 肖漢寧教授長期從事先進結構陶瓷、多孔陶瓷、高性能陶瓷膜、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微晶玻璃等研究。先后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和國防軍工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多項。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80多篇,出版《高性能結構陶瓷及其應用》專著1本,獲授權發明專利30多項。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