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2021年5月18日,由中國粉體網旗下粉體公開課主辦的“2021首屆3D打印粉體材料制備及檢測技術網絡研討會”成功舉辦!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曲選輝教授、深圳大學增材制造研究所的陳張偉教授以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張效迅副教授給大家帶來了精彩的報告。
在本次研討會上,觀眾積極參與,并與授課老師展開溝通交流,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觀眾與授課老師的互動)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三位老師的精彩報告。
首先,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曲選輝教授給大家帶來了題為《金屬近球形粉末低成本制造與高效3D打印成形新技術》的報告。曲教授對3D打印技術進行了介紹,并對當前的產業規模及結構進行了介紹。目前3D打印產業正在飛速發展,而金屬3D打印發展相對緩慢,原因在粉末原料成本、制造效率、熱應力和形變及控形控性一體化等方面仍需進一步研究。
接下來曲教授科普了幾種球形粉末制備技術,如氣霧法、等離子旋轉電極霧化、等離子霧化和等離子球化。并以金屬鈦為例,講明了幾種方法下細分收得率與價格,尤其是對原料成本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指出制備成本是影響其應用發展的一大因素。
在此情況下,曲教授團隊開發了氫爆法短流程制備球形微細粉末技術,球形化處理非常有效。而使用流化整形技術,產能與產率均大幅提升。
在談到高能束金屬增材制造的痛點時,曲教授談到四點,殘余應力變形、各向異性、設備成本高及打印效率低,而采用喂料3D打印技術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來自深圳大學增材制造研究所的陳張偉教授給大家帶來了題為《陶瓷增材制造技術與應用》的報告。首先陳教授對增材制造的發展歷程、制造流程、市場前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指出各種打印技術的優缺點。
隨后陳教授介紹了3D打印技術在堇青石催化載體、碳化硅表面改性光敏漿料、PDC光固化、燃料電池陶瓷組件及鋰電池多孔電極中的應用,尤其是他講到的3D打印在核聚變反應堆中的應用,引起了眾多觀眾的好奇。
來自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張效迅副教授給大家帶來了題為《石墨烯對SLM金屬3D打印的組織性能調控》的報告。
首先,張效迅副教授拋出了一個問題,怎樣使石墨烯的層數變少?張效迅副教授指出,通過球磨可使石墨烯在金屬中第一次分散。然而,這種分散還遠遠不夠,需要再次分散。
在報告最后,張效迅副教授在總結時談到3個新現象,那就是:通過行星球磨可以使多層GNPs變成少層GNPs;GNPs在15-5PH選區激光熔化過程中具有二次分散現象;GNPs加入馬氏體不銹鋼15-5PH可以調控期組織,轉變為奧氏體不銹鋼。
據此,張效迅副教授總結出兩條新規律:隨著石墨烯含量的增加,15-5PH中奧氏體增加,石墨烯含量在0.5%時馬氏體不銹鋼15-5PH全部轉變為奧氏體不銹鋼;在保持高強度的同時,石墨烯增強了15-5PH不銹鋼的延展性,(提升130.9%),沖擊韌性(提升97.3%),和耐磨性(摩擦系數降低45.2%)。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