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4月10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常津教授團隊另辟蹊徑,利用由人體血清白蛋白做成的納米顆粒攜帶藥物,嘗試把藥物從鼻腔滴入,繞開血腦屏障“抄近路”進入大腦,為藥物治療大腦疾病找到了一條“捷徑”。目前,該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
(圖片來源:網絡)
近年來,該團隊抓住目前公認的誘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因素,即金屬離子聚集觸發的Aβ淀粉樣沉積和乙酰膽堿失衡,提出需要一種既能抑制和減少金屬離子聚集,又能同時調節乙酰膽堿失衡的聯合治療方法實現該病的治療。
在現有藥物中,研究團隊選取了氯碘羥喹和多奈哌齊兩種藥物,把它們裝進由人血清白蛋白做成的納米顆粒。這種納米顆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為了跨越鼻腔黏膜這道天然屏障靶向治療病灶,研究人員還在納米顆粒上添置了兩種特別的“小裝備”:一種是可跨越鼻黏膜的跨膜肽(TAT),它可以提高納米顆粒跨過鼻黏膜的效率;另一種是靶向制劑神經節苷脂(GM1),它可以幫助已穿過鼻黏膜的藥物快速聚集到腦內病變部位。
“未來可以把納米顆粒作為一個載體平臺,攜帶多種藥物。同時在納米顆粒上裝載各種靶向,使得給藥更加精準。”其所在的研究團隊目前將納米技術與靶向控釋、光遺傳學、聲遺傳等技術相結合,合成了多種具有優異特性的納米材料,并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多模態探針引導的可視化納米藥物,可應用于多種疾病的可視化治療。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青黎)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