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6月27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中國顆粒學會和氣溶膠專委會主辦,以“小顆粒,大健康”為主題的“冠狀病毒起源、傳播、防控和疫苗發展線上交流會”成功舉辦。會議共邀請5位領域內資深專家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帶領觀眾走入“云交流”世界,會議聯合科研云通過科普中國、科界、bilibili、百度等平臺同步直播,據不完全統計,共有超過19萬人觀看此次直播。
圖1 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書記曹軍驥副理事長致辭
會議伊始,主持人中國顆粒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書記曹軍驥研究員就顆粒學研究對新冠病毒全過程研究防控的關系發表開幕致辭。曹軍驥副理事長表示:疫情之初,面對未知的疾病,整個世界都仿佛籠罩在黑暗之中,大家陷入了對未知的恐慌,堵地漏者有之,不開窗戶者有之;近期隨著北京疫情的小反復,不吃肉者有之,不吃水果者有之。物質世界對人類來說原本就是未知、是黑暗的。我們唯有仰仗科學知識才能更正陳腐觀念;倡導科學方法,才能理解自然萬物;培養科學精神,才能粉碎虛假謠言;構建科學思想,才能指導智慧生活;同樣,也唯有點燃科學激情,才能開創更為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是肉眼看不到的小顆粒,但卻關乎整個世界上人類的健康,小顆粒決定著人類的大健康,加深對小顆粒的科學認識,也能建立防控疫情的大智慧。
曹軍驥副理事長緊接著介紹會議邀請到的國內病毒及氣溶膠領域的五位著名學者,將會針對疫情來做權威解讀,面向大眾進行科學普惠,破解謠言;面向科技工作者引發科研興趣,拓展研究內涵。朋友們,疫情需要科學認識、科學溯源、科學認知傳播、科學防控,同樣也需要科學診療!隨后曹軍驥副理事長宣布:“小顆粒,大健康”冠狀病毒來源、傳播、防控和疫苗發展交流會正式開始!
曹副理事長首先介紹了本次會議的第一位報告人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教授,童教授是抗擊埃博拉醫療隊的首席科學家,他的團隊被劉延東副總理稱為“中國科研戰線的時代英雄”。
圖2 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報告現場
童貽剛教授首先帶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研究進展”報告,報告對世界范圍內的傳染病毒進行簡單介紹,借助科學的研究數據對新冠病毒的傳播、來源和防控知識進行扼要科學答疑、普及和謠言粉碎。童貽剛教授認為新冠疫情藥物和疫苗研究具有相當的難度,應當理性應對,科學防控。交流環節中,網友首先提出了疫苗對于人們工作和生活影響相關的問題,童貽剛教授表示疫苗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工具,我國的疫苗研制已經到了臨床研制階段,前景良好,未來鼓勵大家積極接種疫苗,放心工作和生活。隨后有網友對于冠狀病毒的傳染性進行提問,童貽剛教授答道冠狀病毒常見于動物體內,研究發現與人類自身共存的冠狀病毒主要包括:229E、NL63、HKU1和OC43等呼吸道病毒。
之后,曹軍驥副理事長簡要介紹第二位報告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元研究員,劉研究員所在團隊較早完成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的鑒定,是最早鑒定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團隊之一,最近剛剛在Nature發表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的論文。
劉元研究員就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途徑及氣動力學特征進行分享和交流,主要就新冠病毒氣溶膠研究團隊和傳播途徑進行簡要介紹,對傳播動力學背景、研究方案、研究結果以及研究進展進行詳細講解,并在最后向一線醫護人員致敬;犹釂柇h節中網友提到北京市新發地菜市場檢出新冠病毒,對于公共場合能否再去,應該如何做好防控工作?劉元教授認為雖然公共場合相對安全,但仍應當盡量減少前往人群密集地區,注意佩戴口罩,對于輕癥或無癥狀患者應當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另有網友疑問病毒會從衣物上揚起是推斷還是觀測到的?劉元教授表示這是通過氣溶膠檢測濃度和粒徑數據相關模型推斷得出。曹軍驥教授就病毒氣溶膠核酸濃度數測試方法和數據提出疑問,劉元教授進行對比分析解釋了數字微滴PCR和RT-PCR測試方法的異同。
圖3 武漢大學劉元研究員報告現場
隨后,經過線上實時評選后,由學會工作人員宣讀榮獲優秀提問獎的幸運觀眾名單。
接著,曹軍驥副理事長介紹第三位報告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蔣靖坤教授。蔣教授近期承擔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并任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專班專家組成員。
蔣靖坤教授匯報主題為:“氣溶膠科學與技術:交叉創新的引擎”,主要包括背景介紹、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以及對于新冠病毒的一系列熱點問題的科學回答,最后蔣靖坤教授強調,盡管證實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仍缺乏關鍵證據,佩戴口罩和加強防護是至關重要的,也指出氣溶膠研究領域及相關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線上問答環節中網友提到-20℃的低溫下病毒還能在大氣中擴散和傳播嗎?蔣靖坤教授表示,基于已有其他微生物相關研究,低溫下病毒的擴散和傳播是有可能的。另有網友提問:病毒氣溶膠的傳播是否有一定的時間長度?蔣靖坤教授認為大氣體積量非常大,可以推測病毒活性、壽命和感染能力會隨著停留時間增長發生不斷衰減,可能衰減速度有所不同,具體實際情況還應理性看待。最后網友疑問:大氣中是否檢出新冠病毒?蔣靖坤教授答道:病毒核酸的檢出和口罩的佩戴密切相關,但缺乏相關研究證據,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人體呼出液滴肯定是活的病毒和傳染性,但變化過程的相關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曹軍驥副理事長對此回答表示肯定。
圖4 清華大學蔣靖坤教授報告現場
曹副理事長介紹第四位會議報告人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張連眾教授,張教授在氣溶膠模擬領域有較深造詣。
張連眾教授對“氣溶膠在空氣中傳播的性質和在人體呼吸系統的沉淀機理研究”展開介紹。張連眾教授主要介紹了氣溶膠相關知識、基本流體力學理論計算以及氣溶膠在人體呼吸道的沉降流場變化情況。提問環節中,有網友問道:鼻子異樣時有沒有必要提前通過雙黃連、連花清瘟等藥物先進行預防?張連眾教授表示廣大人民群眾應當理性按照衛健委提示方法進行疫情防護,不要輕信謠言。另有網友提問:近年來過敏病例越來越常見,是否和氣溶膠有關系?張連眾教授表示醫學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應當咨詢專業醫護人員。最后有網友對于氣溶膠的努森數數值和連續介質方程使用的合理性提出疑問,張連眾教授表示氣溶膠努森數較小,且空氣的平均自由程小于顆粒物的平均自由程,相差為一個數量級,可以將顆粒物看成是流體,使用連續介質方程。
圖5 南開大學張連眾教授報告現場
接下來,曹副理事長介紹了本次會議的第五位報告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要茂盛教授。要老師是國家杰青獲得者,創建的空氣生物安全防御系統在武漢、北京新冠疫情監測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要茂盛教授深入淺出的對新冠病毒傳播擴散的理解進行分享。要茂盛教授主要對新冠病毒環境排放的途徑與排放濃度、不同環境介質、人體抵抗新冠病毒過程以及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進行講解。提問環節,要教授指出打噴嚏或者咳嗽時攜帶病毒的大粒徑顆粒增多,日常講話時粒徑小于PM2.5,不同情景時病毒粒徑分布存在一定差別。
圖6 北京大學要茂盛教授報告現場
緊接著,經過線上實時評選共有6位網友獲得優秀提問獎及中國顆粒學會精美紀念品。
最后,曹軍驥副理事長對于本次會議表示大力肯定并發表會議閉幕總結致辭,曹軍驥副理事長表示經過一下午的時間,本次會議邀請5位教授對于新冠病毒的來源、傳播、防控和疫苗的發展相關熱點話題展開了一場學術性的交流會,相信大家都收獲滿滿,也了解到不少科技界的動態,不僅僅是科研知識,科普知識,更對于新冠疫情的防控知識有了全方位的認知,對于新冠疫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建議和對策,雖然半年來新冠領域研究已有開創性的進展,但還遠遠不夠,未來還需要科技界拿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幫助全世界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和防控病毒,提供更強有力的科學支撐,前進道路充滿希望,曙光就在前方。
通過此次線上交流會,觀眾既對疫情期間廣泛存在的各種焦慮疑問和不實謠言有了科學和理性的認識,也對于顆粒學和氣溶膠等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知識、研究現狀和研究進展有了初步的認知、學習和交流,可謂是干貨滿滿。本次線上交流會獲得大家一致好評,紛紛表示與領域專家交流學習機會難得,受益匪淺,對于疫情防控充滿信心。本次中國顆粒學會有幸聚集各位大咖參與“小顆粒,大健康”主題新冠疫情線上交流會,既是為領域科研工作者和大眾搭建了一架溝通的橋梁,也是推進科學研究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也將以此為契機,凝練科學前沿熱點,策劃出更多創新驅動發展、彰顯時代特征的主題交流會,讓思維碰撞火花,火花燎原天下。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