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國紛紛把發展納米產業列入戰略性規劃并緊鑼密鼓推進,在中國也經歷了從前兩年的全民爆炒到今天社會各界對于納米科技的認識逐漸回歸理性的過程。9月9~12日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全國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會議上,來自科技部、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近400名代表,對我國納米產業近年來的發展進行了反思,并積極商討未來發展良策。
對于納米技術的輝煌前景沒有人會質疑,然而我國納米產業發展到今天所遭遇的現狀卻讓人略感尷尬:納米材料在我國納米產業中占到90%,納米生物醫藥、納米器件等影響深遠的技術比例很小;納米材料的基礎研究頗有進展,但產業化困難重重;納米企業多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缺乏理性的炒作為企業發展帶來了麻煩,以至沒有很好地把握戰略機遇。前幾天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全國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會議上,來自各界的代表為納米產業走出當下的尷尬境地出謀劃策,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納米熱終于回歸理性
有一個變化值得注意,這次前來參會的代表人數僅為上屆會議的一半,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業界對納米產業終于開始有了理性的認識。近兩年我國納米產業在某些領域有了一定發展,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也經歷著痛苦的掙扎。2000~2002年正當美國、日本等國埋頭發展納米產業的時候,國內卻在鋪天蓋地炒作納米概念,一時間納米冰箱、納米洗衣機等所謂的納米產品成為商家的賣點,致使納米技術庸俗化,而一些在未來影響深遠的納米技術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
這種狀況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有所好轉,以全國納米科技工作會議為發端,政府有關部門制訂了一整套納米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制度的形式把納米產業的發展納入正軌。而納米產業界在經歷了最初的盲目興奮和后來的極大失落之后,心態也漸趨平穩、成熟,對發展納米產業有了正確的認知并漸漸清楚該如何去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若不及時調整思路迎頭趕上,我國將有可能痛失納米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從而在這一新興領域落后于人。
健康發展須營造良好環境
在這屆以務實和理性為特點的會議上,納米產業各界的參與熱情很高。企業的普遍感受是難,其共識是我國發展納米產業的金融支持和政府支持相對于國外還有較大距離,運營環境不夠健康,納米企業在發展時難以得心應手。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和行業協會已開始了這方面的努力,有關部門已有意建立納米技術信息交流平臺、納米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納米技術行業協會以規范納米市場,納米技術評價體系和風險投資公司介入機制也在醞釀之中,同時政府還制訂了納米標準專項并逐步出臺系列可行標準,而納米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制訂更將推進其健康發展。
學術界和企業的共同感受是納米技術在產業化的過程中脫節嚴重,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不暢。企業往往是希望拿到直接可以投產并快速產生回報的成熟技術,而科研單位則往往是小試成功,未經中試即急于轉讓,于是產生了中間的真空帶,由此產生的技術問題一般都留給已經作了大量生產投資的企業自身,而多數企業又不具備消化、解決相關納米技術的能力,于是通常的結果是企業迫于無奈連續多年交學費,效益自然是無從談起。
面對這一現實,作為供應方的科研單位顯然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應用領域的研究,為企業提供真正成熟的技術和足夠的后續支持。對于企業而言,也不能完全依賴科研單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以消化引進的技術,事實上不少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而最好的辦法則是科研單位和企業的聯手合作,選準技術轉讓的接口,并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專長實現長遠共贏。
企業的牢騷在這一屆會議上隨處可以聽到。不少企業在提及科研單位有關納米技術應用方面做得太少的同時,也捎帶埋怨了個別學者急功近利、缺乏責任心等學術道德的缺失。還有企業希望科研單位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開發個性化、系列化的產品,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和改造。在技術轉讓的過程中,企業是科研單位的客戶,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鐵律在這里不該被遺棄。
納米產業應注重拓展外延
參會的專家學者提醒企業,投資納米產業的時候可以選取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企業在接手納米技術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國家的相關標準,衡量納米技術的先進性應重點考量兩個因素,一是按照國家標準判斷是不是納米技術,二是引入該技術后產品的性能有無明顯提高。有學者認為,此前在我國多以人工納米材料開發為主,今后應更加重視礦物納米材料的開發。如水處理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產業,而礦物納米材料在此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有學者及時指出,納米材料只是納米技術的一部分,與納米材料相關的技術如納米結構表征、納米器件、納米材料生產設備的開發其實也是納米技術,納米技術的外延應該拓展得更寬泛,否則容易失之偏頗。也有學者高屋建瓴,認為我國納米金融市場、技術市場、人才市場尚未形成,這是制約納米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今后要大力培育。這些提醒無疑也是本屆會議值得回味的亮點。
對于納米技術的輝煌前景沒有人會質疑,然而我國納米產業發展到今天所遭遇的現狀卻讓人略感尷尬:納米材料在我國納米產業中占到90%,納米生物醫藥、納米器件等影響深遠的技術比例很小;納米材料的基礎研究頗有進展,但產業化困難重重;納米企業多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缺乏理性的炒作為企業發展帶來了麻煩,以至沒有很好地把握戰略機遇。前幾天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全國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會議上,來自各界的代表為納米產業走出當下的尷尬境地出謀劃策,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納米熱終于回歸理性
有一個變化值得注意,這次前來參會的代表人數僅為上屆會議的一半,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業界對納米產業終于開始有了理性的認識。近兩年我國納米產業在某些領域有了一定發展,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也經歷著痛苦的掙扎。2000~2002年正當美國、日本等國埋頭發展納米產業的時候,國內卻在鋪天蓋地炒作納米概念,一時間納米冰箱、納米洗衣機等所謂的納米產品成為商家的賣點,致使納米技術庸俗化,而一些在未來影響深遠的納米技術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
這種狀況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有所好轉,以全國納米科技工作會議為發端,政府有關部門制訂了一整套納米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制度的形式把納米產業的發展納入正軌。而納米產業界在經歷了最初的盲目興奮和后來的極大失落之后,心態也漸趨平穩、成熟,對發展納米產業有了正確的認知并漸漸清楚該如何去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若不及時調整思路迎頭趕上,我國將有可能痛失納米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從而在這一新興領域落后于人。
健康發展須營造良好環境
在這屆以務實和理性為特點的會議上,納米產業各界的參與熱情很高。企業的普遍感受是難,其共識是我國發展納米產業的金融支持和政府支持相對于國外還有較大距離,運營環境不夠健康,納米企業在發展時難以得心應手。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和行業協會已開始了這方面的努力,有關部門已有意建立納米技術信息交流平臺、納米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納米技術行業協會以規范納米市場,納米技術評價體系和風險投資公司介入機制也在醞釀之中,同時政府還制訂了納米標準專項并逐步出臺系列可行標準,而納米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制訂更將推進其健康發展。
學術界和企業的共同感受是納米技術在產業化的過程中脫節嚴重,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不暢。企業往往是希望拿到直接可以投產并快速產生回報的成熟技術,而科研單位則往往是小試成功,未經中試即急于轉讓,于是產生了中間的真空帶,由此產生的技術問題一般都留給已經作了大量生產投資的企業自身,而多數企業又不具備消化、解決相關納米技術的能力,于是通常的結果是企業迫于無奈連續多年交學費,效益自然是無從談起。
面對這一現實,作為供應方的科研單位顯然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應用領域的研究,為企業提供真正成熟的技術和足夠的后續支持。對于企業而言,也不能完全依賴科研單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以消化引進的技術,事實上不少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而最好的辦法則是科研單位和企業的聯手合作,選準技術轉讓的接口,并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專長實現長遠共贏。
企業的牢騷在這一屆會議上隨處可以聽到。不少企業在提及科研單位有關納米技術應用方面做得太少的同時,也捎帶埋怨了個別學者急功近利、缺乏責任心等學術道德的缺失。還有企業希望科研單位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開發個性化、系列化的產品,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和改造。在技術轉讓的過程中,企業是科研單位的客戶,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鐵律在這里不該被遺棄。
納米產業應注重拓展外延
參會的專家學者提醒企業,投資納米產業的時候可以選取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企業在接手納米技術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國家的相關標準,衡量納米技術的先進性應重點考量兩個因素,一是按照國家標準判斷是不是納米技術,二是引入該技術后產品的性能有無明顯提高。有學者認為,此前在我國多以人工納米材料開發為主,今后應更加重視礦物納米材料的開發。如水處理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產業,而礦物納米材料在此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有學者及時指出,納米材料只是納米技術的一部分,與納米材料相關的技術如納米結構表征、納米器件、納米材料生產設備的開發其實也是納米技術,納米技術的外延應該拓展得更寬泛,否則容易失之偏頗。也有學者高屋建瓴,認為我國納米金融市場、技術市場、人才市場尚未形成,這是制約納米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今后要大力培育。這些提醒無疑也是本屆會議值得回味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