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縣是我國16個重要多金屬成礦帶核心區域和重要的鉬、鉛鋅多金屬礦產基地和國家首批47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整裝勘查區之一。境內已發現礦產30余種、礦產地250余處,探明大型以上7處、中型13處、小型35處。其中,鉬金屬儲量222萬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目前,全縣共有采礦許可證183個、勘查許可證88個,礦證總面積達到1239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的45%以上。欒川縣緊緊圍繞“工礦強縣”發展戰略,通過資源整合,不斷加大礦產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力度。2004年,欒川縣率先對三大鉬礦區進行了資源整合,實現了三大礦區露天采礦、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重大突破,杜絕了大礦小開的混亂局面。2008年,對縣域內螢石資源整合,集中支持氟化工項目龍頭企業做大做強。2010年對全縣8個重點礦區繼續深化整合,走出了一條以鉬、鉛鋅資源開發為龍頭,帶動其他資源的相繼發展的工礦強縣之路。
未雨綢繆,先行構建資源整合大框架布局。2004年,欒川縣率先對三道莊、南泥湖、上房溝三大鉬礦區進行了鉬資源的整合工作。對大礦區周圍的20余個地采坑口全部關閉,將涉及的礦山企業全部實行改組兼并,成功實現了露天采礦的重大突破,由過去不足1萬噸/日的采礦能力擴大到現在的11萬噸/日的采選規模,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2008年~2009年,欒川縣對35個零星分散的螢石資源進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螢石采礦權縮減了35%。整合后的主體企業增大了對礦區生產勘探資金的投入,探明儲量180余萬噸,增加130萬噸,增幅率達360%。
多措并舉,扎實完成省重點整合區工作任務。從2010年3月份開始,欒川縣對轄區內的183個采礦權、88個探礦權分別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摸底,并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多方論證,根據資源分布、礦權布局、礦種類型等情況,確定了省定重點整合的8個整合區塊,共整合礦權39個。其中,整合采礦權28個、探礦權11個,制定了《欒川縣省定重點非煤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方案》,及時上報。與此同時,召開礦業權人會議達10余次,講解政策、統一思想、積極引導。建立了退出機制,提出了倒逼機制,兼顧市場規律和地質規律,采取有償轉讓、作價入股、破產重組、到期注銷等處置方式,因地制宜、公開公平、靈活多樣。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對路,8個整合區塊內的被整合對象提早全部與整合主體企業達成了整合協議,上報省廳和國土資源部劃定礦區范圍或變更采礦權。全縣采礦權總數縮減為155個,縮減率15%,探礦權數減少到77個,縮減率12%。
深化推進,大力推動資源整合工作向縱深發展。2011年第二批省轄市整合工作,共確定整合區塊13個,整合礦業權總數達52 個,其中整合采礦權36個、探礦權16個。目前,部分整合區塊內的整合主體已經基本確定,正有序與區塊內的被整合企業接洽談判,預計2011年前半年基本完成。
未雨綢繆,先行構建資源整合大框架布局。2004年,欒川縣率先對三道莊、南泥湖、上房溝三大鉬礦區進行了鉬資源的整合工作。對大礦區周圍的20余個地采坑口全部關閉,將涉及的礦山企業全部實行改組兼并,成功實現了露天采礦的重大突破,由過去不足1萬噸/日的采礦能力擴大到現在的11萬噸/日的采選規模,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2008年~2009年,欒川縣對35個零星分散的螢石資源進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螢石采礦權縮減了35%。整合后的主體企業增大了對礦區生產勘探資金的投入,探明儲量180余萬噸,增加130萬噸,增幅率達360%。
多措并舉,扎實完成省重點整合區工作任務。從2010年3月份開始,欒川縣對轄區內的183個采礦權、88個探礦權分別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摸底,并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多方論證,根據資源分布、礦權布局、礦種類型等情況,確定了省定重點整合的8個整合區塊,共整合礦權39個。其中,整合采礦權28個、探礦權11個,制定了《欒川縣省定重點非煤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方案》,及時上報。與此同時,召開礦業權人會議達10余次,講解政策、統一思想、積極引導。建立了退出機制,提出了倒逼機制,兼顧市場規律和地質規律,采取有償轉讓、作價入股、破產重組、到期注銷等處置方式,因地制宜、公開公平、靈活多樣。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對路,8個整合區塊內的被整合對象提早全部與整合主體企業達成了整合協議,上報省廳和國土資源部劃定礦區范圍或變更采礦權。全縣采礦權總數縮減為155個,縮減率15%,探礦權數減少到77個,縮減率12%。
深化推進,大力推動資源整合工作向縱深發展。2011年第二批省轄市整合工作,共確定整合區塊13個,整合礦業權總數達52 個,其中整合采礦權36個、探礦權16個。目前,部分整合區塊內的整合主體已經基本確定,正有序與區塊內的被整合企業接洽談判,預計2011年前半年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