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化學工業中的高端產品,早已成為國際大型公司競相爭奪的制高點。化工新材料的研發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縱觀20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每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和發展都離不開化工新材料的發展和進步。超純硅、砷化鎵的研制成功,直接導致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誕生,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從每秒幾十萬次提高到現在的每秒千萬億次以上。無論是推進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重要產業以及低碳經濟的發展,都需要一系列關鍵化工新材料的支撐。
“一代材料,一代技術,一代裝備”,新材料領域的自主創新往往是其他領域開展創新實踐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要發展新材料產業,必須“材料先行,應用帶動”。新材料從研發到數據齊全、工藝穩定的工程化一般需要較長的周期,新材料的開發設計需要未雨綢繆。否則一旦大飛機、航天飛行器等設計出來之后,就會出現“等米下鍋”的局面。專家認為,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應圍繞產業升級中的重點項目提前有計劃地布局。如大飛機、國防軍工、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高鐵等領域。只有把材料做好,才能把握住相關下游產業發展壯大帶來的市場機遇。中國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水平整體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但有的子行業正奮力直追,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有望逐漸替代進口,分享有關新興產業成長的“盛宴”。這些子行業包括高性能纖維、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氟硅深加工材料、納米化工材料、數字級復合材料、無機功能材料等。
芳綸市場需求缺口較大
芳綸在高性能纖維領域占據主要地位。其中,對位芳綸是芳綸纖維中最重要的品種,在宇宙探索、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水陸交通、繩索光纜、體育休閑等領域有著重要應用。
對位芳綸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芳綸14,也稱芳綸Ⅰ;芳綸1414,也稱芳綸Ⅱ;多元共聚芳綸;雜環芳綸,我國生產的芳綸Ⅲ產品屬于這類。
對位芳綸由美國杜邦公司于上世紀60年代開發成功,1972年實現產業化。國外對位芳綸的總產能2009年約為62650噸,2011年預計將達70000噸左右。我國對位芳綸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但產業化進展緩慢。目前,國內有10多家企業正在進行對位芳綸產業化發展,包括中國化工集團、煙臺氨綸、儀征化纖股份等,2009年我國芳綸1414企業的試生產產能約為1770噸。
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特種纖維市場銷售額為56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將增加到92億美元以上,平均年增長率為10.5%,其中市場份額最大的是芳綸;芳綸2007年的銷售額為32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為5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9.8%。
目前芳綸市場需求缺口較大,產品價格保持高位,芳綸1414 的毛利能達40%左右,主要用于防彈服裝、頭盔、防刺和防割材料以及纜繩和傳送帶等,國內市場需求6000噸左右,產能僅255噸左右,計劃擴產的企業很多,但多數停留在中試或放大階段。
上市公司中相關公司主要是煙臺氨綸。公司目前擁有100噸芳綸1414的試生產線,募投1000噸芳綸1414產品預計明年投產,同時預留了將產能擴增到5000噸的空間。
特種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是指可以作為結構材料承受機械應力,能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和較苛刻的化學及物理環境中使用的塑料材料,在航空航天、電子電氣、汽車、石化、國防軍工等領域被廣泛運用。
工程塑料分為通用工程塑料和特種工程塑料兩類,前者包括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酯(PBT)、聚苯醚(PPE)等,后者包括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砜(PSF)、聚酰亞胺(PI)、聚芳醚酮(PEEK)、聚芳酯(PAR)等。
特種工程塑料上世紀被列為戰略物資,國外對我國禁運。“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考慮在合適時機引進國外技術,特種工程塑料將迎來比較好的發展機遇,其市場需求的增速也高于通用工程塑料。
行業數據顯示,我國通用工程塑料的消費量2004-2009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0%,2009年需求量為248萬噸,主要用于電子電器、建筑和汽車領域。“十二五”期間通用工程塑料需求量仍將保持快速發展,2009-201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5.8%。我國特種工程塑料2009年消費量約為2.25萬噸,2009年-2015年需求量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預計為17.3%。
國內上市公司中,與特種工程塑料相關的公司有普利特、深圳惠程等。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稱,未來三年,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全球對液晶高分子材料(TLCP)需求仍將保持14%左右的增速,而中國的TLCP需求尤為旺盛,需求年增速可高達20%,供需缺口不斷擴大。
此外,聚酰亞胺是性能優異的耐高溫材料,國內主要應用于高溫除塵電子行業和軍工航天領域。由于技術門檻極高,國內市場主要依賴進口,但國外技術和產品基本不對中國出口,這使得國內聚酰亞胺市場的消費能力長期受到壓制。聚酰亞胺技術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手中。聚酰亞胺纖維的供應商家僅奧地利贏創一家,俄羅斯也有少量軍工產品,但不對外銷售;聚酰亞胺薄膜的供應商有杜邦、宇部興產、SKC等公司;聚酰亞胺工程塑料的供應商有沙特基礎化學公司、杜邦等公司。
鋰電池隔膜,實現進口替代潛力巨大
鋰電池隔膜是鋰電材料中技術壁壘最高的一種高附加值材料。目前,商品化的鋰離子電池隔膜以聚烯烴微孔膜為主,包括聚乙烯單層膜、聚丙烯單層膜以及由聚乙烯和聚丙烯復合的多層微孔膜等。隔膜吸取電解液后,可隔離電池正負極以防止出現短路,同時允許鋰離子的傳導;在過度充電或者溫度升高時,隔膜通過閉孔功能來阻隔電池中的電流傳導,起到防止爆炸的作用。隔膜在電池成本中占15%-30%。
數據顯示,歷年鋰電池隔膜市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率,而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啟動,這一增長率有望大幅提升。2013年鋰電池隔膜需求量預計達到5.63億平米,產值近17億美元,為2009年市場容量的1.76倍。目前只有日本、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隔膜的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規模化產業,相關企業有日本旭化成、美國Celgard及東燃等,下游電池企業有三洋、索尼、松下、三星等。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基地,2009年生產鋰電池17.85億只,但所需隔膜大部分依賴進口。由于技術水平落后,大型動力鋰電池廠家尚不敢選用國產的隔膜,未來真正取得技術突破還需要時間。
我國鋰電池隔膜80%依賴進口,而產品的毛利率高達60%以上,未來在電動車市場的帶動下,鋰電池隔膜市場前景廣闊,越來越多的國內公司將涉足這一領域,隨著技術和質量的提升,實現進口替代的潛力巨大。
氟硅材料
氟硅有機材料走的是非石油路線,不以傳統的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原料,并且氟、硅資源相對豐富,符合當前低碳經濟的要求。隨著化石能源的逐漸減少,世界各國有機氟硅材料產業高速發展,在相關領域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的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某些性能比傳統材料更優越。隨著生產技術日趨成熟,氟硅有機材料產品原本高昂的產品價格正逐漸降低,市場空間巨大。氟硅材料的戰略意義還表現在為航空航天和為新興產業配套方面。例如作為火箭和衛星的密封材料、表面涂層材料、宇航員的航天服等;光伏產業的核心原材料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聚氟乙烯材料;用作LED和電子器件的封裝材料;用作高檔汽車部件和高級個人護理品等。
國內上市公司氟硅行業的較少,以三愛富(600636)為代表,主要產品有機氟材料為主,東岳集團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是中國氟硅行業的龍頭企業、亞洲規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產基地,東岳氟硅材料產業園,是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的國內第一個氟硅材料專業園區。園區按照國際一流水平和國家級園區標準發展規劃,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氟硅材料產業園,預計到“十二五”末,氟硅材料產業將發展成為千億元產業集群。
“一代材料,一代技術,一代裝備”,新材料領域的自主創新往往是其他領域開展創新實踐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要發展新材料產業,必須“材料先行,應用帶動”。新材料從研發到數據齊全、工藝穩定的工程化一般需要較長的周期,新材料的開發設計需要未雨綢繆。否則一旦大飛機、航天飛行器等設計出來之后,就會出現“等米下鍋”的局面。專家認為,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應圍繞產業升級中的重點項目提前有計劃地布局。如大飛機、國防軍工、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高鐵等領域。只有把材料做好,才能把握住相關下游產業發展壯大帶來的市場機遇。中國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水平整體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但有的子行業正奮力直追,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有望逐漸替代進口,分享有關新興產業成長的“盛宴”。這些子行業包括高性能纖維、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氟硅深加工材料、納米化工材料、數字級復合材料、無機功能材料等。
芳綸市場需求缺口較大
芳綸在高性能纖維領域占據主要地位。其中,對位芳綸是芳綸纖維中最重要的品種,在宇宙探索、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水陸交通、繩索光纜、體育休閑等領域有著重要應用。
對位芳綸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芳綸14,也稱芳綸Ⅰ;芳綸1414,也稱芳綸Ⅱ;多元共聚芳綸;雜環芳綸,我國生產的芳綸Ⅲ產品屬于這類。
對位芳綸由美國杜邦公司于上世紀60年代開發成功,1972年實現產業化。國外對位芳綸的總產能2009年約為62650噸,2011年預計將達70000噸左右。我國對位芳綸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但產業化進展緩慢。目前,國內有10多家企業正在進行對位芳綸產業化發展,包括中國化工集團、煙臺氨綸、儀征化纖股份等,2009年我國芳綸1414企業的試生產產能約為1770噸。
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特種纖維市場銷售額為56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將增加到92億美元以上,平均年增長率為10.5%,其中市場份額最大的是芳綸;芳綸2007年的銷售額為32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為5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9.8%。
目前芳綸市場需求缺口較大,產品價格保持高位,芳綸1414 的毛利能達40%左右,主要用于防彈服裝、頭盔、防刺和防割材料以及纜繩和傳送帶等,國內市場需求6000噸左右,產能僅255噸左右,計劃擴產的企業很多,但多數停留在中試或放大階段。
上市公司中相關公司主要是煙臺氨綸。公司目前擁有100噸芳綸1414的試生產線,募投1000噸芳綸1414產品預計明年投產,同時預留了將產能擴增到5000噸的空間。
特種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是指可以作為結構材料承受機械應力,能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和較苛刻的化學及物理環境中使用的塑料材料,在航空航天、電子電氣、汽車、石化、國防軍工等領域被廣泛運用。
工程塑料分為通用工程塑料和特種工程塑料兩類,前者包括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酯(PBT)、聚苯醚(PPE)等,后者包括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砜(PSF)、聚酰亞胺(PI)、聚芳醚酮(PEEK)、聚芳酯(PAR)等。
特種工程塑料上世紀被列為戰略物資,國外對我國禁運。“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考慮在合適時機引進國外技術,特種工程塑料將迎來比較好的發展機遇,其市場需求的增速也高于通用工程塑料。
行業數據顯示,我國通用工程塑料的消費量2004-2009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0%,2009年需求量為248萬噸,主要用于電子電器、建筑和汽車領域。“十二五”期間通用工程塑料需求量仍將保持快速發展,2009-201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5.8%。我國特種工程塑料2009年消費量約為2.25萬噸,2009年-2015年需求量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預計為17.3%。
國內上市公司中,與特種工程塑料相關的公司有普利特、深圳惠程等。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稱,未來三年,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全球對液晶高分子材料(TLCP)需求仍將保持14%左右的增速,而中國的TLCP需求尤為旺盛,需求年增速可高達20%,供需缺口不斷擴大。
此外,聚酰亞胺是性能優異的耐高溫材料,國內主要應用于高溫除塵電子行業和軍工航天領域。由于技術門檻極高,國內市場主要依賴進口,但國外技術和產品基本不對中國出口,這使得國內聚酰亞胺市場的消費能力長期受到壓制。聚酰亞胺技術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手中。聚酰亞胺纖維的供應商家僅奧地利贏創一家,俄羅斯也有少量軍工產品,但不對外銷售;聚酰亞胺薄膜的供應商有杜邦、宇部興產、SKC等公司;聚酰亞胺工程塑料的供應商有沙特基礎化學公司、杜邦等公司。
鋰電池隔膜,實現進口替代潛力巨大
鋰電池隔膜是鋰電材料中技術壁壘最高的一種高附加值材料。目前,商品化的鋰離子電池隔膜以聚烯烴微孔膜為主,包括聚乙烯單層膜、聚丙烯單層膜以及由聚乙烯和聚丙烯復合的多層微孔膜等。隔膜吸取電解液后,可隔離電池正負極以防止出現短路,同時允許鋰離子的傳導;在過度充電或者溫度升高時,隔膜通過閉孔功能來阻隔電池中的電流傳導,起到防止爆炸的作用。隔膜在電池成本中占15%-30%。
數據顯示,歷年鋰電池隔膜市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率,而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啟動,這一增長率有望大幅提升。2013年鋰電池隔膜需求量預計達到5.63億平米,產值近17億美元,為2009年市場容量的1.76倍。目前只有日本、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隔膜的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規模化產業,相關企業有日本旭化成、美國Celgard及東燃等,下游電池企業有三洋、索尼、松下、三星等。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基地,2009年生產鋰電池17.85億只,但所需隔膜大部分依賴進口。由于技術水平落后,大型動力鋰電池廠家尚不敢選用國產的隔膜,未來真正取得技術突破還需要時間。
我國鋰電池隔膜80%依賴進口,而產品的毛利率高達60%以上,未來在電動車市場的帶動下,鋰電池隔膜市場前景廣闊,越來越多的國內公司將涉足這一領域,隨著技術和質量的提升,實現進口替代的潛力巨大。
氟硅材料
氟硅有機材料走的是非石油路線,不以傳統的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原料,并且氟、硅資源相對豐富,符合當前低碳經濟的要求。隨著化石能源的逐漸減少,世界各國有機氟硅材料產業高速發展,在相關領域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的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某些性能比傳統材料更優越。隨著生產技術日趨成熟,氟硅有機材料產品原本高昂的產品價格正逐漸降低,市場空間巨大。氟硅材料的戰略意義還表現在為航空航天和為新興產業配套方面。例如作為火箭和衛星的密封材料、表面涂層材料、宇航員的航天服等;光伏產業的核心原材料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背板用聚氟乙烯材料;用作LED和電子器件的封裝材料;用作高檔汽車部件和高級個人護理品等。
國內上市公司氟硅行業的較少,以三愛富(600636)為代表,主要產品有機氟材料為主,東岳集團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是中國氟硅行業的龍頭企業、亞洲規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產基地,東岳氟硅材料產業園,是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的國內第一個氟硅材料專業園區。園區按照國際一流水平和國家級園區標準發展規劃,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氟硅材料產業園,預計到“十二五”末,氟硅材料產業將發展成為千億元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