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科學》雜志網站上的新聞說,美國國會正在制定法案,要求政府在為納米技術投資之前加以審核,而英國政府也正加緊考察納米技術的優點和潛在的危險。
而3年來,納米一直象征著力量,是資產神話的源泉。納米技術在中國的身家更是高高在上。從科技部2001年7月公布的我國第一份納米產業報告中可以看到:僅以上市公司為例,在2000年8月28日之前,全國僅有3家上市公司涉及這一“題材”,之后半年時間里就有50家上市公司宣稱進入納米領域,掛“納米”字號的企業更是多達300多家。今天,納米怎么又突然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存在“潛在的危險”?
“應該好好反思反思。”一位負責調查納米技術產業的人士認為,納米在中國的發展和遭遇是一種值得研究的現象。“納米熱”不僅反映了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前沿技術領域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和經濟界部分人士的浮躁心態,也反映了媒介、企業和科學幾個方面復雜的互動關系。至于納米科學本身的是是非非,人們追究得更少。
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了納米技術的萌芽。但納米技術形成聲勢,為大眾所知,則是2000年的事情。對于這樣一個有可能改變整個世界面貌的技術,發展中國家傾注前所未有的熱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時間留給我們追趕世界先進的機遇太少太少,然而即使在這一領域,我們實際上也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不承認這一事實不行,不尊重這一現實更不行。
納米成了一種時髦和時尚之后,很多東西發生了變化。納米領域出現的重復建設數不勝數,都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從事納米材料開發,都在做納米涂料、納米涂層和納米水。甚至非典期間內地和臺灣都出現了神奇的“納米口罩”,價格在眾口罩中名列前茅,至于其性能究竟如何卻無人加以鑒定。納米成了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成了一個通用的名詞前綴。
可是,任何事物有陽的一面就必定有陰的一面。納米有沒有那么完美在此時已經不重要了,它的魅力被哄抬。而今天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原本革命性的技術遭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納米”形象一落千丈,成了人們的笑柄。
科學界陷入沉默,原因很多。但有一條可以肯定,那就是納米技術已經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這種支持主要用于基礎研究。而筆者3年前所見到的企業至今仍然很少見到現金流,無不在生存的邊緣苦苦掙扎。納米技術的產品被市場接受仍然有一個過程,何況研究本身與產業化之間還有距離,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媒體自然要承擔推波助瀾的責任。但其后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始作俑更是值得關注。因為當代社會,研究人員和企業人員實質上是“同一種人”,不同的是,前者考慮的是如何要國家“掏腰包”,后者是如何讓消費者掏腰包。
又有誰去考慮解決一些真的問題呢?呼喚多年的中介組織和評估機構仍然不見蹤影。納米技術仍然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誰來“檢驗”話語的真實性?誰來說一句公道話?
更為關鍵的是追究機制的匱乏。企業說了假話,缺乏專業知識的公眾無法判斷,即使發生一些丑聞,也大多在“圈”內被消化和擺平了。這就使更多的事實真相無法抵達受眾和讀者。就像前幾年的核酸一樣,普通百姓知道的就是對于這件事情正反雙方“吵”得沸沸揚揚,但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卻無人知曉。一位記者向10位醫藥衛生界全國政協委員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家里有人去買核酸產品孝順您,您愿不愿意讓他去買?買了以后您吃不吃?答案是異口同聲的一個字:不。這些人幾乎全是醫藥衛生界的大腕級人物,有前北京醫科大學校長,有中央保健局負責人,更有病理學、藥物檢定等醫藥各領域的權威人士。
任何事物在中國都難以避免“一哄而上”的命運。以前是核酸,現在是納米,下一個呢?
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納米科學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下去,讓我們抱著一顆平常心去迎接未來,迎接納米技術的發展,同樣去迎接其他更嶄新的科技成果吧。
而3年來,納米一直象征著力量,是資產神話的源泉。納米技術在中國的身家更是高高在上。從科技部2001年7月公布的我國第一份納米產業報告中可以看到:僅以上市公司為例,在2000年8月28日之前,全國僅有3家上市公司涉及這一“題材”,之后半年時間里就有50家上市公司宣稱進入納米領域,掛“納米”字號的企業更是多達300多家。今天,納米怎么又突然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存在“潛在的危險”?
“應該好好反思反思。”一位負責調查納米技術產業的人士認為,納米在中國的發展和遭遇是一種值得研究的現象。“納米熱”不僅反映了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前沿技術領域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和經濟界部分人士的浮躁心態,也反映了媒介、企業和科學幾個方面復雜的互動關系。至于納米科學本身的是是非非,人們追究得更少。
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了納米技術的萌芽。但納米技術形成聲勢,為大眾所知,則是2000年的事情。對于這樣一個有可能改變整個世界面貌的技術,發展中國家傾注前所未有的熱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時間留給我們追趕世界先進的機遇太少太少,然而即使在這一領域,我們實際上也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不承認這一事實不行,不尊重這一現實更不行。
納米成了一種時髦和時尚之后,很多東西發生了變化。納米領域出現的重復建設數不勝數,都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從事納米材料開發,都在做納米涂料、納米涂層和納米水。甚至非典期間內地和臺灣都出現了神奇的“納米口罩”,價格在眾口罩中名列前茅,至于其性能究竟如何卻無人加以鑒定。納米成了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成了一個通用的名詞前綴。
可是,任何事物有陽的一面就必定有陰的一面。納米有沒有那么完美在此時已經不重要了,它的魅力被哄抬。而今天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原本革命性的技術遭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納米”形象一落千丈,成了人們的笑柄。
科學界陷入沉默,原因很多。但有一條可以肯定,那就是納米技術已經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這種支持主要用于基礎研究。而筆者3年前所見到的企業至今仍然很少見到現金流,無不在生存的邊緣苦苦掙扎。納米技術的產品被市場接受仍然有一個過程,何況研究本身與產業化之間還有距離,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媒體自然要承擔推波助瀾的責任。但其后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始作俑更是值得關注。因為當代社會,研究人員和企業人員實質上是“同一種人”,不同的是,前者考慮的是如何要國家“掏腰包”,后者是如何讓消費者掏腰包。
又有誰去考慮解決一些真的問題呢?呼喚多年的中介組織和評估機構仍然不見蹤影。納米技術仍然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誰來“檢驗”話語的真實性?誰來說一句公道話?
更為關鍵的是追究機制的匱乏。企業說了假話,缺乏專業知識的公眾無法判斷,即使發生一些丑聞,也大多在“圈”內被消化和擺平了。這就使更多的事實真相無法抵達受眾和讀者。就像前幾年的核酸一樣,普通百姓知道的就是對于這件事情正反雙方“吵”得沸沸揚揚,但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卻無人知曉。一位記者向10位醫藥衛生界全國政協委員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家里有人去買核酸產品孝順您,您愿不愿意讓他去買?買了以后您吃不吃?答案是異口同聲的一個字:不。這些人幾乎全是醫藥衛生界的大腕級人物,有前北京醫科大學校長,有中央保健局負責人,更有病理學、藥物檢定等醫藥各領域的權威人士。
任何事物在中國都難以避免“一哄而上”的命運。以前是核酸,現在是納米,下一個呢?
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納米科學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下去,讓我們抱著一顆平常心去迎接未來,迎接納米技術的發展,同樣去迎接其他更嶄新的科技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