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納米熱”瘋狂過后,炒概念的“納米一族”已經銷聲匿跡,人們對納米的神秘感和熱情度亦隨之跌至冰點。經過3年一輪的大浪淘沙,目前剩下的仍與納米打得火熱的企業及研發機構,才是真正的實干家、創業者。真正能嘗到納米甜頭的“吃蟹者”,將從他們當中產生。
日前,記者在市經貿局采訪有關“產學研”重點項目的情況時,發現被列入我市重點計劃的83個項目中,竟有6個屬納米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而隨后進行的初步調查顯示,目前深圳從事納米研究、相關產品開發的企業及機構,起碼有數十家,其中不少企業已跟納米“廝守”了兩三年。
大浪淘出真材實料
經歷了3年前的全國“納米熱”和隨后一陣猛潑冷水之后,打著納米旗號的炒作者已經銷聲匿跡,許多企業放棄了原來的納米產業計劃。而現時的深圳,仍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在從事納米材料及系列產品的研發。他們為何選擇留守?
記者在與多名業內人士交流時得知,3年前的“納米熱”確實“高燒”過頭,顯得非理性、非科學。國內有不少企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就因為盲目趕潮逐浪,最后血本無歸。
但是,經過兩院院士及業界專家潑了一陣冷水之后,納米的熱度明顯降低,“納米一族”內部亦經歷了劇烈的“去偽存真運動”。如今剩下的敢于向納米尖端科技叫板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動真格的、實實在在的。專家認為,將來能嘗到納米甜頭的“吃蟹者”,最終將從這些留守者當中產生。
據業內人士介紹,鑒別納米材料有兩個標準:第一,該材料某一維的尺寸要在納米量級之內;第二,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要發生質的變化。納米技術可簡單分成三大塊:納米材料、納米器件和納米檢測,F階段,國內納米技術研究尚處于以研究納米材料為基礎的初級階段。許多商家熱炒的“納米產品”,不過是在某部位添加了納米無機物而已,嚴格來說算不上納米產品。而“納米水”之類,純屬騙局。
3年前的“納米熱”與創業板直接相關,很大程度上是受資本市場概念炒作的原始動力所推動。隨便找個納米概念的項目包裝一下,再到創業板上市套現,這是大部分“納米一族”的美好愿望。然而,創業板“千呼萬喚出不來”,那些只為炒作的投機分子只得悄然隱退。而目前還在死心踏地研究納米的人,才是納米產業真正的希望所在。
據了解,目前深圳正在開發納米材料的企業,大部分是針對市場需求及發展前景,投入了較大的人、財、物資源,腳踏實地在搞基礎研發和產品試制。盡管也有一些產品只是局部添加納米材料、不能嚴格地稱其為納米產品,但政府部門有關人士認為,只要企業的動機不是單純“賣概念”,就會對整個納米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深圳民企聯手香港科大
記者采訪獲悉,雖然目前來說納米的產業化為時尚早,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已為國內外所共識。深圳一批企業更是隱隱嗅到了“蛋糕”的香味,正在暗自積蓄后勁。
深圳市邦凱電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據了解,該公司今年4月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投資800萬元,開始超細納米碳管及其在便攜式電芯運用方面的研發工作。邦凱是深圳知名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產銷規模僅次于比亞迪,目前在全球也位居前列。香港科技大學則在碳鈉米管材料方面具有研究專長。兩強優勢互補,聯手進行納米碳管的研究,目的是為開發下一代鋰電產品做好技術儲備。
邦凱公司董事長傅啟源表示,鋰電問世以來,一直以超過15%的年增長率迅速發展。未來三五年內,中國有望替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生產國。正是因為這一行業巨大的市場潛力,邦凱才決定投資研發電池新材料。
他說,邦凱作為民營企業,投資800萬元來搞納米材料研發,肯定不是為了趕時髦或一時沖動,而是經過反復論證、長期權衡后才決定的。其目的一方面是滿足鋰電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生產出性價比更高的電池材料,使我國鋰電產業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質量和技術上也走在國際前列。據他樂觀預計,由于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碳納米管較早、相對成熟,此項研發成果可望在1年后見分曉。
基礎材料為研發重點
據悉,深圳納米企業項目的共同特點是將研發重點放在納米基礎材料領域,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比。一旦研發成功,發展前景無限,并可能催生更多的新產品、新產業。
深圳市高圖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的一個納米項目,早在去年6月就已經啟動。這項名為“非晶納米晶合金軟磁粉芯器件開發”的項目,投資達1200萬元。該公司希望通過開發生產目前國際上尚無人生產的“鐵基非晶納米晶磁粉芯器件”產品,替代目前被進口產品壟斷、價格昂貴的“坡莫合金粉芯”產品。據稱,該項目最快可在明年底完成研發,隨后在深圳實現產業化。
此外,深圳市金科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金屬所合作,目前正在開展“納米改性陶瓷PTC元件”的研發。綠維科技有限公司則在緊鑼密鼓地研發“納米修飾淀粉基生物分解塑料”。其基于納米技術生產的生物分解塑料制品,可廣泛用于電腦外殼、電子部件、農用資材、生活用品等,市場前景也頗為樂觀。南山區納諾材料技術研究所在“納米金剛石(碳質)太陽能電池”方面下了“巨注”。深圳福斯特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則選擇“微納米混粉工作液過濾系統”為突破口,小試牛刀。
就在這些企業全情投入研發納米材料的同時,深圳清華源興納米藥業公司卻利用納米技術,已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抗菌產品“防集聚納米銀抗菌微粉”,而且實現了低成本產業化。經權威檢測,該產品對大腸桿菌等數十種致病微生物都有強烈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目前,這項成果已申請中國和國際專利。
日前,記者在市經貿局采訪有關“產學研”重點項目的情況時,發現被列入我市重點計劃的83個項目中,竟有6個屬納米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而隨后進行的初步調查顯示,目前深圳從事納米研究、相關產品開發的企業及機構,起碼有數十家,其中不少企業已跟納米“廝守”了兩三年。
大浪淘出真材實料
經歷了3年前的全國“納米熱”和隨后一陣猛潑冷水之后,打著納米旗號的炒作者已經銷聲匿跡,許多企業放棄了原來的納米產業計劃。而現時的深圳,仍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在從事納米材料及系列產品的研發。他們為何選擇留守?
記者在與多名業內人士交流時得知,3年前的“納米熱”確實“高燒”過頭,顯得非理性、非科學。國內有不少企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就因為盲目趕潮逐浪,最后血本無歸。
但是,經過兩院院士及業界專家潑了一陣冷水之后,納米的熱度明顯降低,“納米一族”內部亦經歷了劇烈的“去偽存真運動”。如今剩下的敢于向納米尖端科技叫板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動真格的、實實在在的。專家認為,將來能嘗到納米甜頭的“吃蟹者”,最終將從這些留守者當中產生。
據業內人士介紹,鑒別納米材料有兩個標準:第一,該材料某一維的尺寸要在納米量級之內;第二,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要發生質的變化。納米技術可簡單分成三大塊:納米材料、納米器件和納米檢測,F階段,國內納米技術研究尚處于以研究納米材料為基礎的初級階段。許多商家熱炒的“納米產品”,不過是在某部位添加了納米無機物而已,嚴格來說算不上納米產品。而“納米水”之類,純屬騙局。
3年前的“納米熱”與創業板直接相關,很大程度上是受資本市場概念炒作的原始動力所推動。隨便找個納米概念的項目包裝一下,再到創業板上市套現,這是大部分“納米一族”的美好愿望。然而,創業板“千呼萬喚出不來”,那些只為炒作的投機分子只得悄然隱退。而目前還在死心踏地研究納米的人,才是納米產業真正的希望所在。
據了解,目前深圳正在開發納米材料的企業,大部分是針對市場需求及發展前景,投入了較大的人、財、物資源,腳踏實地在搞基礎研發和產品試制。盡管也有一些產品只是局部添加納米材料、不能嚴格地稱其為納米產品,但政府部門有關人士認為,只要企業的動機不是單純“賣概念”,就會對整個納米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深圳民企聯手香港科大
記者采訪獲悉,雖然目前來說納米的產業化為時尚早,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已為國內外所共識。深圳一批企業更是隱隱嗅到了“蛋糕”的香味,正在暗自積蓄后勁。
深圳市邦凱電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據了解,該公司今年4月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投資800萬元,開始超細納米碳管及其在便攜式電芯運用方面的研發工作。邦凱是深圳知名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產銷規模僅次于比亞迪,目前在全球也位居前列。香港科技大學則在碳鈉米管材料方面具有研究專長。兩強優勢互補,聯手進行納米碳管的研究,目的是為開發下一代鋰電產品做好技術儲備。
邦凱公司董事長傅啟源表示,鋰電問世以來,一直以超過15%的年增長率迅速發展。未來三五年內,中國有望替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生產國。正是因為這一行業巨大的市場潛力,邦凱才決定投資研發電池新材料。
他說,邦凱作為民營企業,投資800萬元來搞納米材料研發,肯定不是為了趕時髦或一時沖動,而是經過反復論證、長期權衡后才決定的。其目的一方面是滿足鋰電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生產出性價比更高的電池材料,使我國鋰電產業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質量和技術上也走在國際前列。據他樂觀預計,由于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碳納米管較早、相對成熟,此項研發成果可望在1年后見分曉。
基礎材料為研發重點
據悉,深圳納米企業項目的共同特點是將研發重點放在納米基礎材料領域,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比。一旦研發成功,發展前景無限,并可能催生更多的新產品、新產業。
深圳市高圖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的一個納米項目,早在去年6月就已經啟動。這項名為“非晶納米晶合金軟磁粉芯器件開發”的項目,投資達1200萬元。該公司希望通過開發生產目前國際上尚無人生產的“鐵基非晶納米晶磁粉芯器件”產品,替代目前被進口產品壟斷、價格昂貴的“坡莫合金粉芯”產品。據稱,該項目最快可在明年底完成研發,隨后在深圳實現產業化。
此外,深圳市金科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金屬所合作,目前正在開展“納米改性陶瓷PTC元件”的研發。綠維科技有限公司則在緊鑼密鼓地研發“納米修飾淀粉基生物分解塑料”。其基于納米技術生產的生物分解塑料制品,可廣泛用于電腦外殼、電子部件、農用資材、生活用品等,市場前景也頗為樂觀。南山區納諾材料技術研究所在“納米金剛石(碳質)太陽能電池”方面下了“巨注”。深圳福斯特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則選擇“微納米混粉工作液過濾系統”為突破口,小試牛刀。
就在這些企業全情投入研發納米材料的同時,深圳清華源興納米藥業公司卻利用納米技術,已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抗菌產品“防集聚納米銀抗菌微粉”,而且實現了低成本產業化。經權威檢測,該產品對大腸桿菌等數十種致病微生物都有強烈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目前,這項成果已申請中國和國際專利。